扎制只是鳳凰扎染的程序之一,要完成一件完整的鳳凰扎染作品大致包括漿布、熨布、畫稿、扎制、發缸、染色、拆線等七大程序,共數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和智慧。而讓向云芳引以為傲的扎染作品《荷花蜻蜓圖》向我們展示著這位藝人對扎染技藝鍥而不舍的追求鳳凰以旅游勝地逐漸被世人所知,鳳凰扎染這種飽含著地域特色的技藝也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鳳凰扎染作品成了來鳳凰旅游觀光的人們不可錯過的風景。它獨特的工藝和美感也引起了更多專業人士的關注。他們來此尋求靈感,尋求合作,以期創造出更多震驚世人的作品。
藝術與鳳凰扎染的相互輝映讓這門傳統手工藝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芒。然后,如果我們把鳳凰扎染單純地作為一門染布手工藝,它必然會受到現代工業強大的沖擊。機器工業大批量,快速的生產方式,各種各樣的花樣紋飾很輕易地就被復制印染出來,相比較之下,鳳凰扎染這種純手工程序復雜的技藝顯然已經落后于時代了。藝人們將如此繁復的手工代代傳承,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而是心之所往,是賴以生存的方式。用勤勞的雙手,浸染青春,帶著再也無法洗去的藍青色,獨具匠心的將一幅幅扎染作品,由簡入繁,一步步完成。每一道工序,人們所付出的努力,都是現代機械工藝無法比肩的。
今天,仍在從事鳳凰扎染技藝生產的老藝術家們主要有吳花花、張桂英、向云芳等等,這幾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從風雨飄搖的年代把扎染藝術傳遞至今,始終篤信取于生活,用于生活,與其美其名曰扎染是門藝術,不如說她是慈母手中的線,游子身上的衣,是女人們對親人,愛人,朋友表達關懷的一種最為貼切的方式,是生活最原始的生存手段。在當今鋼筋水泥的世界里,在今日掛滿霓虹燈的鳳凰古城中,在開滿咖啡館酒吧的新世紀古城里,又有幾人知,有幾位青衣白發的老婆婆,依舊在一張張粗麻布上描魚畫鳥,用簡單線條,特殊的針法,為鳳凰風情添墨畫彩。吳花花與張桂英,向云芳三位老人現居湖南省鳳凰城沱江鎮,她們在分別在2012年,2013年,2015年入選湘西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鳳凰扎染受到了各級**的大力的支持和保護。
初見張桂英老人時,她正立在臺上授課,左手執尺,右手握筆,在一方白棉布上畫稿,老人此時已經年過古稀,頭發花白,畫稿的手穩而迅速在白布上描出圖案,神情認真,精神抖擻。本可不用再創作,安享晚年,可她仍堅持創作,一則使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喜愛,二則希望扎染技藝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按她的話說“不走就落伍了”,向云芳的個人名片上印有她的扎染作品圖片,旁邊寫著“因為喜歡而執著,不斷探索和追求”,這表達了她對扎染的喜愛與展望。
老人們的生命中,承載著鳳凰古城數十年的滄海桑田,祖祖輩輩用血緣傳承鳳凰扎染技藝,外婆教會了母親,母親傳給自己,自己同樣一針一線授予給下一代。如同生命在延續,如同養育一方水土的母親河沱江一樣,經久不息地流淌著。扎根于民間的鳳凰扎染手工藝術,是一代又一代扎染藝人的堅守與傳承流傳到了現在勞動成果,在機器泛濫的工業時代,我們應該守住這一份傳統,傳承手工扎染技術,在中國的扎染藝術中留下那一抹鳳凰的藍,成為一種提醒,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年輕一代人亮起一盞優雅的明燈。
配音云為您推薦由配音云老師傾心演繹。如有配音需要請聯系QQ:327468121?或者致電配音熱線:13568829740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