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查干湖冬捕的第十九代傳承人,石寶柱石把頭今年83歲啦,守著大湖過了一輩子,每天聽著湖水拍案的聲音入睡,看著太陽從湖上升起。
冬捕,就像一根歲月的長鏈,串起了石把頭從十五歲打漁到八十多歲守望生命之湖的記憶。
經過成千上萬年的演變,查干湖冬捕形成了以魚把頭為核心的系統(tǒng)而原始的作業(yè)團隊。
魚把頭是冬捕的領頭人,是捕魚人的主心骨。魚把頭選冰臥子的本領決定了一網能打多少魚,甚至決定著一年的收成。
識冰,看顏色,聽冰聲是魚把頭的神奇看家本領。識冰,就是看冰的顏色。冬季的魚群在冰下喜歡成群的聚集在一起,魚兒起堆,湖水涌動,冰面上的雪會微微起鼓,這便是冰下有魚群的征兆。
有魚群的冰層上,結有數個氣泡。氣泡密集的方向是魚群游動的方位,這樣的冰層顏色發(fā)灰,這就是所說的看顏色。而聽冰聲就是魚把頭把耳朵貼在冰面上,通過水流聲,就能判斷出魚群的位置,這就是魚把頭看魚花的本事。
選好了冰臥子,查干湖的冬捕開始了……
二三十公斤重的冰镩是破冰的第一道工序。尖利的冰镩閃著寒光,在冰面上镩冰、走冰、殺冰,鑿冰眼,就是冬捕的下網眼,長兩米寬一米。在鑿大冰眼的同時,一趟三百九十六個小冰眼也同時開鑿。經過四個多小時的勞作,查干淖爾漁夫們完成了冬捕作業(yè)最原始的符號。
下網開始了……
大網從下網口的大冰眼慢慢順下,之后下長18—20米的穿桿,用走鉤將插入冰下的穿桿推向下一冰眼,穿桿后端系一水線繩,水線繩后帶大絳,大絳后帶網,跑水線的小股子拉著水線繩帶動大絳向前走。
整個夏季,養(yǎng)得膘肥體鍵的馬兒,這時候一展雄姿。查干湖冬捕馬輪子上的馬是那種個頭不太高,腰脖粗壯有力的蒙古馬,這種體型的蒙古馬喜歡在馬輪子的套桿下奔跑。上冰之前,鐵匠們早已經為他們掛上了俗稱帶膀帶翅的串釘子。
下網時,馬拉馬輪子絞動大絳帶著96塊大網前進,后面是跟網把頭用大鉤將網一點點放入冰下,并隨時掌握網的輕與沉。兩側網前進到出網眼后,2000米長的巨網已全部下入水中,這時網已經在冰下水底形成了對魚的徹底合圍。
出網時,駿馬拉動出網輪,由出網輪上的旱絳和卡鉤配合將雙側網合并一起,96塊網組成的一張大網,一次同時拉出每翅的3塊,稱為一拉,分16次拉出。第一拉沒魚,第二拉開始出魚。出魚時,掛在網上的魚直接隨網拉到冰面然后摘下,浮在出網口的魚用“撈子”撈出。
因每拉趕魚的原因,更多的魚集中在網肚之中。
網肚是網后端的一個兜,一個網肚最多能容納百萬斤的收獲物。2009年1月3日,查干湖冬捕以單網出魚量16.8萬公斤,打破了2006年創(chuàng)下的10.45萬公斤的單網產量的世界記錄,創(chuàng)造了新的單網冰下捕撈量最高的吉尼斯世界記錄。
這就是查干湖冬捕,延續(xù)了上千年,十分強調群體合一的協(xié)作和明細分工的原始漁獵作業(yè),存于腦,記于心,代代口耳相傳的智慧結晶和實踐經驗,在這個小小的漁村傳承著。
在冬捕的日子里,一切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展示,一種精神在這里得到了凝聚,人的意志品德,人的生存能力,人的精神面貌,人的聰明智慧,人與自然的包容共生,都在這壯麗的冬捕活動中完整的釋放出來,書寫著北方冰雪大地上活態(tài)存在[b1]?并濃縮的一部漁獵文化的生命史詩…… ?
配音制作/配音/配音棚租用/音樂制作/伴奏制作/?全國聯(lián)系電話:13568829740?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lián)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chuà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lián)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