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在類型化、商業化方面有其價值,但不可盲目夸大它的作用。社會需要一些偉大的內容產品,這些產品在社會意義、人性關懷、人文追求層面有其情懷和意義,這些不是IP能解決的。”
過去一年,華人文化在媒體與娛樂、互聯網與移動等領域進行了廣泛布局。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和華人文化控股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黎瑞剛表示,希望能通過“專業”在媒體和內容行業里形成獨特地位。在黎瑞剛看來,內容創新領域,資本泡沫明顯,原創優質項目不多,但在正在退潮的資本泡沫中,最后的勝出者還是要靠專業。
作為第三屆互聯網大會參會嘉賓,黎瑞剛日前接受了記者采訪,就資本、創業、內容、監管和IP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記者:今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題中,最吸引你的關鍵詞是什么?
黎瑞剛:命運共同體,因為互聯網本身就是個全球化的概念,以往很強調中國的特殊環境和視角,如今,國際上相互協作的特征非常明顯。從我們做的內容端來看,今年加強了很多跨境的投資布局,也和美國舊金山硅谷、紐約的很多數字媒體研發機構深度交流,有些成為了合作伙伴,帶來項目落地。
互聯網媒體生態變化的探討、創新技術研發,已經是一個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
記者:相比去年,你感覺互聯網環境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黎瑞剛:在內容創新領域,過去一段時間資本帶來的泡沫很明顯,真正原創的、有價值的項目并不多,浮躁的心態是行業的通病。好在這種趨勢正在退潮,逐漸趨于理性。無論是運營方還是投資方,我相信最后還是要靠專業勝出。
記者:內容領域在最近兩三年才發展出新的特征,為何會在短期內出現資本泡沫?
黎瑞剛:這是資本和創業者共同造成的結果。從創業者角度看,本身是要靠產品說話的,但是很多創業拿估值來說話,估值成了成功的標志。產品和市場認可已經不是一些創業者的標準,這個標準在資本的環境下發生了扭曲。
從資本角度看,中國圍繞創業的投資環境還不成熟。一方面,資本市場本身存在信息不對稱。再者,中國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之間的傳導機制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加上傳導滯后效應等因素,造成市場的不成熟。
記者:文化消費市場出現了非常看重IP的現象,你怎么看待“IP熱”?
黎瑞剛:IP當然有價值,西方發達的媒體娛樂產業中,IP是很重要的要素,它包含了用戶認知帶來的變現及成熟產業的運作方式。IP是產生商業類型內容產品的基礎。
對IP來說,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轉化。點擊量、閱讀數等流量數據是判斷IP的基礎,但轉化過程更為關鍵,比如文學IP如何轉化為影視IP。不是每個大IP都能變成具有高商業價值的產品。
IP在類型化、商業化的方面有價值,但也不要盲目夸大它的作用。社會還需要一些偉大的內容產品,這些產品在社會意義、人性關懷、人文追求層面有其情懷和意義。這些不是IP能解決的。因此在人類追求、社會進步的領域不要過度泛濫IP的價值。
記者: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除了內容外,也投資終端、平臺,試圖走通內容付費的邏輯,你認為內容付費未來會發展成什么樣?
黎瑞剛:平臺的投資比較長線,資金的使用量大,面臨燒錢的挑戰,但平臺的價值顯而易見,渠道、用戶及數據的開發都是未來很有價值的。
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對平臺的投資上比較穩健,我們不相信盲目燒錢就能達到終點,還是要有節奏的發展,在產品形態、用戶服務、內容優化上做足,逐步實現品牌構建。
內容付費在未來是一條非常清晰的道路,無論是騰訊還是愛奇藝,付費用戶都已經過2000萬,隨著千禧一代的成長,他們付費的意愿、習慣是可期養成的。
免費內容仍然是互聯網的一種生態,但內容的差異化,用戶體驗的提升,支付的便捷性,移動終端的成長,智能硬件的無縫連接,都讓付費內容的空間和路徑展現出來,逐漸成為一種趨勢。http://www.eastonlondon.com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