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化勇:多一點自信少一點自卑,多一點自省少一點自大,多一點行動少一點觀望。
11月21-22日,第二屆“世界電視日”中國電視大會在京舉辦。本次大會包括1個主論壇及12個專題論壇,既包括媒體融合、有線網絡、智能終端、地面頻道與城市臺發展、電視音頻等行業內核心命題的討論,又有VR/AR、互動營銷、網絡直播、TV跨界等新領域的探索。
相較去年大會倡導的連接思維,今年的大會更關注電視的未來。從議題的設置到討論內容,更傾向于傳統電視發展與互聯網創新、電視技術演進與節目形態的變革。聚焦于互聯網+背景下媒體融合的新形勢、電視產業環境的變化趨勢和調整方向。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趙化勇
電視不會消亡 要多一點自信
>>多一點自信,少一點自卑
互聯網的發展對傳統媒體形成了沖擊和巨大的壓力,但當一個新媒體出現之后,老的媒體并沒有消亡。趙化勇表示,中國電視要多點自信,少點自卑。新媒體的產生,對電視來說是個促進,是個推進。廣播沒有取代報紙,電視沒有取代廣播,同樣,互聯網、新媒體也不可能取代電視,電視還將繼續生存下去。
>>多一點自省,少一點自大
趙化勇認為,傳統媒體有很多要向新媒體學習的地方。在新聞的來源方面,新媒體比傳統媒體廣泛得多,寬廣得多。傳統媒體的新聞來源幾乎都來自于官方,來自于**有關部門和社會權威機構。新媒體資訊來源除此之外還有廣大的社會群體。在傳播的速度上,由于傳統媒體的管理方式和新媒體略有不同,因而速度無法和互聯網相比。在語境、語態上,新媒體更接近群眾,更接近大眾的要求。相對來說,傳統媒體的語言模式離生活還有一段距離。此外,“互動”也是互聯網、新媒體的優勢。因而,傳統媒體需要向新媒體學習,不斷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多一點行動,少一點觀望
目前,無論是央視還是各省臺、地級臺甚至縣級臺都在積極推進媒體融合發展。趙化勇表示,融合的方式有全臺融合發展,還有頻道融合等,但是到底應該采取哪種方法進行融合,需要自己摸索,自己研究。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理事長何宗就
冬天來了,電視的春天還會遠嗎?
21年前,電視媒體還是現代傳播、新媒體的代表,而今天,電視業正面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全新挑戰,當然這也是一個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機遇。“00后都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個主流群體了,我們的電視,能否跟上年輕人觀看視頻的需求和體驗?我們的電視,能否成為90后們依然喜歡的媒體形態?再過90年,電視又將發展成什么樣子?”何宗就表示,電視人要回顧電視發展的歷程,總結經驗,同時也積極展望電視的未來,為電視行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北京電視臺副總編輯艾冬云
新聞立臺的三大路徑
新聞、綜藝、電視劇是電視媒體的三駕馬車,艾冬云以“新聞立臺 融合發展”為主題,就電視新聞如何擔負起引導社會輿論、推動社會進步、提升平臺價值等問題,提出了將新聞立臺理念轉化為現實發展的三個有效路徑:第一,新聞立臺,“立”在提高有效供給力;第二,新聞立臺,“立”在提高媒體公信力;第三,新聞立臺,“立”在提高融合傳播力。
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建杰
從“內容為王”到“偏好為王”
面對當下正在發生變化的廣電格局,呂建杰認為,今天的廣電業不僅需要局部變革更需要結構性的變革,從局部到整體都需要精確的設計,精準的實施。他表示,局部的改革包括電視臺的改革,壓縮頻道,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內容適應現在電視觀眾的要求,以及節目生產轉型,節目編排轉型等。而整體結構性的變革需要依托大數據,創新節目內容,擴展收視渠道,注重用戶偏好,實現精準推送,滿足用戶跨屏、跨域、跨界的多樣化需求。對此,呂建杰提出了“偏好為王”的理念,他表示,偏好為王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收看方式,二是收看內容。“其本質是以用戶為中心,注重個體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的手段細分用戶、實現精準推送。”
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執行董事、總經理徐立軍
中國電視的基本面與3個機會點
網絡視頻用戶規模只是電視的1/3;2015年中國電視廣告的增長數字是-4.6%,2016年截止到8月這個數字是-3.7%;網絡視頻廣告收入只是電視廣告的1/8;只有44%的網絡廣告能夠被用戶觀看到,只有9%的互聯網廣告獲得了超過一秒鐘的注意力時長……徐立軍通過幾組關鍵數據分析了中國電視業真實的狀態和基本面是什么樣的。“未來中國電視會是什么樣子,問題的答案也不在于互聯網是否會替代電視,而在于中國電視人自身的選擇。”
針對電視的機會點,徐立軍提出了3點:
3點機會
1、做好內容的加減法。內容的交易價格依然取決于專業水準,渠道紅利之時,恰恰是內容力量彰顯之時,我們必須在內容創新上做加法,又必須在內容供給上主動做減法;
2、渠道再布局。電視機不再是電視媒體的專屬終端,而變身為電視、網絡、電信等多種業態的共享終端;
3、媒體屬性和價值的開掘。不是所有媒介都是媒體,不是所有傳播都有價值。不要把作為傳播介質的媒介與有價值信念的媒體混為一談。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胡正榮
組織重構的兩個標準
“未來媒體的方向應該是從用戶數據為核心,多元化產品為基礎,多個終端為平臺,深度服務為延伸向共享化、智能化發展。”胡正榮表示,媒體的身份屬性逐漸走向多元化,媒體已經不僅僅定位于內容分發的渠道,其身份屬性開始向服務、社群延伸,與其相應的是媒體的商業化方式也在轉變。“現在的廣播電視臺分為廣播中心、電視中心和新媒體中心,而媒體融合需要從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一體化重構廣播電視業務流程和運行機制,這種重構不是按照媒體類型劃分組織,而是按照內容產品與用戶為導向、業務流程和要素來進行組織重構。最終,融合媒體集團將由內容生產與渠道傳播、整合營銷、技術三大部分構成。”http://www.eastonlondon.com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