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中的趙雷和《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的武亦姝證明,綜藝模式的創作中“小眾”文化依舊可以引爆話題熱點;而電影春節檔只消費“西游”和“孫悟空”也絕非長久之計,只有用多元的文化題材才能征服觀眾的心。
按照老講究,過了十五,就算過完了年。小小地回望一下春節,今年還有幾個新話題可以絮叨絮叨。
安靜的“小眾”不代表沒價值
春節長假剛過,好多人還在“半夢半醒”的狀態中,兩個“冷門”突然引爆了微博微信的話題,一個是成都歌手趙雷,在《歌手》上一炮而紅以后,仿佛一下火遍全國;另一個是武亦姝,在《中國詩詞大會》上表現出眾,讓觀眾驚嘆的同時,好像也突然想起來,原來中國的詩詞有這么美。
這兩個看起來冷門人物的出現,其實背后有其自然的規律,有些正好是當前影視娛樂領域開發、創作中比較忽視的東西。
關于趙雷,其實比較簡單,音樂界人士對于大眾突然產生的對趙雷的熱度非常淡然,他們說:“趙雷早就火了啊……”不僅僅是趙雷,民謠歌手里面,有不少其實已經算是“成功”了,只不過他們的成功,是在一個相對小眾的圈子里面。但是不論如何,這些歌手的實力都是不容置疑的,他們在小眾領域的成功,其實已經證明了他們的水準——相對來說,其實小眾們往往比大眾更具備對某些藝術門類的素養。所以如果說這次是趙雷的成功,不如說是《歌手》的成功,幾乎每一期的節目都會引起廣泛的話題,證明了該節目的質量和影響力。
對武亦姝,其實我們更應該淡然,詩詞從來都沒有從中國人的心中遠去啊。固然是因為現代社會的緣故,我們的生活忙碌繁雜,但是自從開蒙背“床前明月光”開始,詩情畫意不就已經深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了嗎?
近年來綜藝節目領域,一派“繁榮”景象,但是仔細研究這些影響比較大的綜藝節目,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大多數是引進節目或者以引進節目為模板;一個是大多數都是比較“鬧騰”的節目,不管是競技類游戲類或者是體驗類真人秀等等,基本都是遵循著不折騰哭嘉賓不算完的套路;再一個,就是大多數都是明星一大堆,牌不嫌大,來自普通人的所謂“素人”綜藝少之又少。
綜藝市場的這種情況,其實是跟市場過于看中收視密切相關的。在這種生存拼殺中,有一些所謂的冷門題材、小眾領域,自動地從創意初始就被屏蔽了。
其實以中國的人口體量和地理跨度,所謂的小眾也好,冷門也罷,都只是比例上的少罷了,從總量來說,我們的萬分之一,也都代表著“十萬+”。能擁有以十萬計的觀眾,對于一些外國電視節目來說,已經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所以,國內綜藝領域中的一些所謂亂象難點,除了體制機制問題之外,還是有一個態度的問題——是在服務觀眾的基礎上獲得合理的利潤,還是為了掙錢而不在乎其他?
在《中國詩詞大會》之前,還有一個更安靜的節目——《見字如面》,也獲得了廣泛的口碑,這說明,只要踏下心去創作,總是能找到符合中國人特點的節目方式,這么龐大的中國人口,這么悠久的中國文化,這么多姿多彩的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怎么可能只用日韓節目模式就能完全覆蓋呢?
中國影視不能只有孫悟空
大師兄今年春節還是挺出彩的,又當了一次齊天大圣,雖然這個票房冠軍是按照星爺的路數變的,可是沒有當初大師兄這個“雞”,也下不出星爺版西游系列這個蛋不是?歷數近年來的國產電影票房,可以發現,西游絕對是第一大IP,不僅僅是周星馳,更不僅僅在真人電影,在動畫電影領域,在網絡視頻領域,西游的影響力也是杠杠的。
那么問題就來了,在中國的影視里面,只有孫悟空是不是太少了一點?當然,中國影視的題材絕不僅僅是西游,還有傳統的如金庸、三國,還有更新的各路奇幻,等等,這些當中有多少是能夠廣泛使用,具有足夠長遠的品牌開發價值和國際化影響力的題材呢?最便于觀眾熟知和喜愛的人物形象,又有多少呢?
春節期間,關于大師兄的第二件事就是公認的扮演大師兄第一人——六小齡童先生對日本用了改編版“悟空”做奧運會的代言人表示異議。雖然后來大家搞清楚了此悟空不是彼悟空,但是恰恰從這個新聞上,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在影視動漫領域開發出了多少具有國際化影響力的人物形象,雖然沒有四大名著這樣的金字塔尖上的明珠,可是經過短短幾十年的開發,日本的文化影響力已經通過他們的當代作者創作的形象影響了世界。日本遵從的商業文化老師——美國,更是不遺余力,現在美式動漫人物,如鋼鐵俠超人變形金剛等等,已成了流行文化市場上的吸金怪獸,與此同時,也把美式價值觀帶到了全世界。
反觀中國影視等流行文化領域,這方面的成就還十分薄弱,即使大師兄名氣這么大,至今也沒出現過一部能夠讓全世界人民普遍喜愛的電影或電視作品,當年的《大鬧天宮》動畫片雖然藝術成就很高,但是因為時代局限沒有后續的商業進展,如今仿佛已成絕響。現在在世界上最有知名度的電影人物中,具有明顯中國符號的,應該是功夫熊貓。為什么我們的國寶被美國人一出手就搶過去了,而且還開發得這么成功,在該片第一部上映的時候,就被討論,現在看來,改變不大。
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商業文化絕對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陣地,如果想讓大師兄們能夠成為世界性的文化符號,除了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問題之外,影視領域本身的創作觀念和創作態度還是最根本的問題。現在國內的影視創作出現最明顯特征就是在資本的影響下,作品以撈金為第一要務,為了迎合票房和點擊,不惜一切,有不少作品都出現了三觀不正的問題。其實如果我們去分析美日的成功作品就會發現,這些作品的核心價值觀是符合他們自身文化訴求的,而且線卡得很嚴,無一例外。所以我們的影視創作,首先還是要I衛核心價值觀,要相信中國五千年文明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其次,要能真正踏下心去搞創作,因為網絡的影響力大見效速度快,現在各個影視作品在整體運營中,所謂的“營銷”部分的作用越來越大。要知道,餃子的外形再好看,如果餡料不能讓人滿意,也難有回頭客。要想真正長久地拴住觀眾的心,還是要靠過得硬的創作質量。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