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斌老師說:人的聲線其實有一個天生的成份在里面,但更多的是后天。年輕時聲音是很薄、很高、很亮,那么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工作的需要,慢慢的就低沉下來了。我是覺得嗓子確實是人身體當中最難老化的一個器官,在你老年的時候也是存在的,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沒有痕跡。
其實練聲的技巧五花八門,各種技巧都不一樣,比如戲曲的吊嗓、話劇的開聲等等,作為語言藝術的練聲呢,我覺得應該做到短促發音。我們的聲帶是在一個松弛狀態下發聲,而不是一個緊張狀態下發聲。作為語言工作者不要發長音,應是短促的發音。更能增加嗓音的顆粒感。
這是從聲音本體來說,什么叫本體呢,比如說,金子有可能是金石頭、金磚,有可能也是金獅子,那也有可能把它弄成一個金碗,形狀是不同的,但是它的本體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一個人聲音本體不變的情況下,它會有多種變化,語言的風范會各有不同,那么組成這個不同的最關鍵的器官并不是你的嗓子、聲帶,而是你的組器器官,你的口、齒、唇、舌,由于你的口、齒、唇、舌的變化,才使一樣本體的聲音變成不同風格的語言,同樣是這個聲音,它可以說英語、法語、方言等等,這個聲音的變化不是很大,而是你的口、齒、唇、舌器官的選配和組織上,那么語言的“相”會根據你的口、齒、唇、舌器官的變化有所不同,甚至是差之千里。聲音者在練就一副好嗓子的同時,應該注重你的第二聲帶,也就是口、齒、唇、舌。
其實作為一個聲音者來說,你的語言魅力、你的語言風格、你的品味都是從你的口、齒、唇、舌,也就是組器器官體現的,而不是從聲音本身。很多人覺得練就了一個好嗓子,就成了一名朗誦家,不會的,那只是一灘死磨。有的人生下來就是一副好嗓音,也有的人是沙啞的,但并不影響他成為一個聲音大師。所以說好嗓子壞嗓子只是相對而看,是對自己來說,呈現出好的聲音、好的語言樣式,其實是我們應該努力方向,應該探討的問題所在。
因為現在的傳媒機構,都是在用麥克風、聽筒,包括手機的這些介體,所以說作為一個聲音者來說,你不可能拋棄這些介體的存在而獨立發聲,所以說好嗓子不一定在話筒里好聽。我見過很多聲音非常棒的人,但其實傳達出的作品確實很一般,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麥克風就像鏡頭一樣,有的人是上鏡的、有的人是入話筒的,而有的人聲音確實很漂亮,但不入話筒。其實在話筒前,他需要的音量是有限的,因為話筒就像人的耳朵一樣,麥克風就是不同聽者的耳朵。其實好嗓子壞嗓子沒有標準,有的標準是什么,是你心中的真誠,這就是我的回答。
那么多精彩內容,還沒看夠?快快翻開《聲音者》瀏覽一番吧~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