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器 食物與刀灶釜的緣分
怒江粑粑石板:石板是由當地特有的一種青黑色頁巖(制作)。通常選取背陰背風的山崖上的石塊,用撬桿撬下后,將大小合適的石料用刀砍削修整,背下山再打磨拋光,放在火塘邊烘烤一兩個月,水分烤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石板放在火上,受熱后便從松軟可削變得堅實密硬,火燒不壞水澆不裂。撒上薄薄一層爐灰,這是祖上傳下來的不粘鍋的古法。
把野生甜蕎粉倒在石板上開始烙制。在火的烘烤中石板漸漸有了溫度,蕎麥粑粑邊緣的氣孔中溢出焦香。粑粑熟了,再蘸上一點蜂蜜,這是來自怒江峽谷中的野生蜂蜜。集萬物于一山的峽谷地貌使得蜂蜜飽含清甜。蕎麥的焦香和野蜂蜜的甜潤混合,舌尖上就有了怒江夏天的味道。
這種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用火加熱石器的石烹方法是目前還能看到的最為古老的食物制作方式之一。
三門峽穿山灶:今天老薛準備的是扣碗條子肉、紅油豆腐、小酥肉、雜燴菜、清燉三珍、高湯海帶。烹飪方法不同,火候要求也不同。每種菜都要放在不同的灶眼上。扣碗條子肉、糯米飯都需要大火蒸,放在第一、第二眼灶上,第三眼的火候最強,能確保小酥肉的酥香里嫩。再往上火力依次減弱,依次用于燉、燜、保溫等。七個灶同時做出七道熱菜,再配上三道涼菜,這就是陜州有名的十碗席。
穿山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熱能,使用少量燃料也足以烹飪大量的食物,充滿了地坑院人的生活智慧。
幾千年前,中國人還發現了水的轉化,并在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來烹制食物。蒸籠已經是中國人最常用的器具,這種用彎木做邊竹條襯底的圓形蒸籠,將食物與水隔離,高于沸水溫度的蒸汽傳導熱量,保持了食物的完整形狀。蒸的過程中,鮮味物質被保留在食物內部,營養成分也不受破壞。無論菜肴還是面點,蒸的技法給中國人的餐桌帶來了原滋原味的選擇。
山東章丘鐵鍋:鐵鍋的歷史始于秦漢,鐵質炊具良好的導熱性能推動形成了中國人獨有的爆炒技法。在高溫中,食物性狀發生改變,各種調味得以浸入。萬千食材在短時間內成為美味佳肴。中國菜肴的精妙因為“炒”而獨步世界。
今年八十三歲的王立芳打了一輩子鐵鍋,這里許多鐵匠都出自他的門下。妻子王玉海兒媳高恒盤,更是得其親傳。在章丘,打鐵多為夫妻搭檔。章丘手工鐵鍋制造分十二道工序,七道熱鍛五道冷鍛。這項工藝歷史悠久,早在漢代這里便是冶鐵重鎮。直到今天這里仍保留傳統鐵鍋打制技藝。
中式炒菜經常需要手持翻動,2毫米的鐵板被打制成鍋把一體,不僅傳熱均勻,而且結實耐用,能給予廚師舒適的手感。
鐵鍋打制工序中最重要的兩道工序是打底子和打冷子。打底子要錘打出鐵鍋的鍋型,打冷子也稱冷鍛,一點一點把鍋鍛打成鏡面,能夠在里面看到人臉才是合格。“三萬六千錘,打少了不行啊,你要沒這功夫它出不來這樣的產品。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它不好看。”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大大小小十幾種鐵錘工具,一千度高溫冶煉,三萬六千次的鍛打,每一次的鍛打,都是對鐵最有力的的歷練。注入氣力的同時,更賦予鐵鍋以生命。
手工打造的鐵鍋在一款清水炒雞蛋中發揮的淋漓盡致,沒放一滴油,絲毫不沾,這一特性助力了魯菜獨有的制作方法。魯菜經典九轉大腸在熬糖上色過程中需要不斷燒?,而鐵鍋的厚薄恰當,光滑緊致,在長時間熬制中,糖漿始終沒有干結粘鍋,食物完整美觀,晶瑩剔透,入口筋道,五味融合。
有生命的器物創造著有生命的飲食。章丘鐵鍋三萬六千次捶打,獲得生命的它成為創造魯菜傳奇與榮耀的舞臺。
2000年前后,手工鍛鍋行業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短短兩年,幾乎所有鐵匠鋪全部倒閉。當捶打的聲音止息,衰微的也是鐵匠們的生命。“機器的(成本)才十幾塊錢一個,拿去賣三十塊錢,這個活挺辛苦,不掙錢。那時候買鐵,也沒有車,雇個板車,我和父親兩個人拉著,二十多里地啊去買鐵。早晨起來去的時候穿著棉衣去,來的時候穿著單衣回來。現在回想起來,心里不好受啊。到了半路上,父親跟我說,咱爺倆還沒吃飯都中午了,早晨飯還沒吃類,不舍得買東西吃。”
最近幾年,人們又開始認識到傳統鐵鍋的魅力,在熱愛傳統手工的年輕人的幫助下,王立芳和已經放棄的老師傅們又重出家門,在東平陵新址,這個曾經的漢代冶鐵技術中心,人們又再次燃起爐火。“多么清心啊,一個砧子,一個錘,都在那里啥也不管,干著活多么舒坦,不后悔,干這個很好。”——王立芳老人
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國廚師只有一把廚刀便獨闖天涯。在食物的江湖,刀練就也見證了廚師的功夫。中國菜刀一刀多用,可剁可砍,可切可片,中國菜刀就是為中國菜專門形成的。
在千年古鎮青堤,侯心無旁騖,手工打刀40年。在他眼里,一把手工菜刀制作秘訣就是安鋼,淬火和磨刀。把鋼砸進鐵里,刀便有了無堅不摧的刃口。深井鹽水陰寒沉穩,用來淬火,刀能變得外硬內韌。為了找到一塊匹配的磨刀石,他上江油,下合川。尋尋覓覓后才發現,身后的山上就藏著真正的寶貝。所謂“一方水土一把刀”,靠的就是家門口這塊石頭吧。
三千里外的濟南郊外,李士貞一家世代制刀,傳承不惜。他的絕技秘而不宣,打出的刀聲若龍吟,切姜如玉。
金木之間,天生比鄰,砧板在中國人的廚房中,總是保持著低調。在銀杏之鄉,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銀杏樹富含油脂,加之特有的修復功能,可以抗菌,能夠愈合刀痕,切割食材時不傷刀刃,不滑刀。獨特的銀杏砧板是當地人家心愛的寶貝。一塊銀杏砧板在廚房里,獲得全新生命的年齡。
刀是刀工精湛的淮陽廚師的必備。歷史上淮揚菜注重菜品形態,運用花刀雕刻的瓜雕被稱為揚州一絕。(把西瓜雕成那樣,真費功夫,幾口吃完了,哈哈哈)而淮陽廚師,靠著一把菜刀就能做到前劈,中切,后斬,最見功力的就是淮揚菜翠珠魚花中的十字花刀。每刀間距5毫米,剞刀穿過魚肉至皮不破,整個制作只用一把刀就能完成了。剁切片剞等多種刀法,酸甜的醬汁沿著花刀的溝壑,如水行深谷,浸透魚身,烹制后,魚肉外脆肉嫩,甜酸適口。
中國烹飪刀法有名目的就有一百余種,僅僅是普通的炒腰花可用刀法就有十余種,可成麥穗狀,蓑衣狀,荔枝狀,壽字狀,鳳尾花狀等等。繁復的刀法目的在于食物的成熟與入味。完美的中式炒菜,刀工對食物的處理只是開始,對火候的把握才是烹調技藝的關鍵。
陜西,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豐富的烹飪技藝,陜菜也成為中國最古老的菜系。然而今天,花打四門這個陜菜獨有的絕技正瀕臨失傳。炒制鮮嫩的食材往往需要在短時間里飛火快炒,前后左右火焰紛飛就形象地叫做花打四門。花打四門,火候的掌握是關鍵。讓花打四門名震天下的是陜西藍田人李芹溪,他作為陜菜的一代宗師曾經在慈禧太后逃難西安時執掌御宴。據說當時慈溪每餐必有一道金邊白菜,用的就是花打四門的技藝。歷經傳承,陜菜大師翟耀民接棒傳至杜西峰,杜西峰生長在藍田,這里是著名的廚師之鄉。人稱藍田廚師為“勺勺客”。
在杜西峰眼里,花打四門是對于火最高超的運用,是陜菜的魂。但是今天餐飲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爐灶和熱源的改變讓這項承繼著傳統的灶臺技藝的火種或將熄滅。
將白菜輕拍使之松軟入味,切成四厘米的條塊,點燃爐火,鍋內表面溫度達二百度時,將白菜放入,烹醋燎火,火隨菜轉,菜隨瓢走,前推后翻,左擺右合,白菜向四個方位翻起,東西南北四野八荒之義蘊含其中(我類個去,一個炒白菜,如此這般的表述,真知道是該佩服,還是該批評了)飛火炒菜,花打四門,大開大合,焰勢磅礴,短短幾分鐘,白菜被周圍的火焰燎染上金色。微微的焦糊鎖住了汁水,脆嫩爽口的金邊白菜散發著時光的幽香,散發著時光的幽香,一道經典再次重生。
中國人在制作食物過程中選擇和創造了不同的器物。在這些形形色色的器具中,發展出繁多的烹飪技藝,烹調著美味。器,讓食物有了更好的味道。除了烹飪美食必備的器具,中國飲食的多彩,還有許多來自于民間實踐中的智慧,這些奇思妙想豐富了我們的食物,實現了對食物味道完整徹底的體驗,成為中國飲食器具中最令人驚嘆的創造。
從廚具到餐具,中國人發展出了獨特的工具智慧和審美意識。
炊煮,盛食,進食,飲用,貯藏,中國人的廚房充滿了我們所熟悉的器物,他們沾染著煙火,沉淀著歲月,在天長日久的使用中,這些器物陪伴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美食消散,器物永恒,無論我們是否記得,它們始終沉默而忠誠的存在著。這里有我們理想的家,曾經安放著我們理想的人生。
器物有形,無邊,食器之美讓食物有了一份歸家的溫暖。
第二集 香 難忘家鄉小吃滋味
董關村位于云南省騰沖市,億萬年前,在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的激烈碰撞下,塑造出中國西南邊陲壯闊的自然景觀。幾個世紀以來,騰沖先民用扁擔和馬幫開辟出連接外界的崎嶇古道,成功中國通往東南亞的重要驛站。
今天有喬遷新居的村宴,鄉親們吃的還是木翠做的稀豆粉。大家圍攏在一起,守著地老天荒,度過漫長的歲月。
汕頭有著最為豐美的宵夜,各類食物鋪排出華麗與壯闊。魚飯、鹵味、雜咸,在無以計數的美味面前,禁不住要驚嘆人生的如夢如幻。人們總是喜歡說生活在別處,但最令人難忘的滋味卻永遠在自己的家鄉。小吃,從飲食體系中演變分化,自成一脈,這些獨具品格的食物,總是令我們神往。
回坊,是西北著名的回族聚居區,唐朝時便已成形,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的格局,在2.4平方公里的區域生活著4萬多人,有1000多家飯館店鋪,2000余種小吃品種,每一樣小吃背后都是一個家庭守著一門技藝世代傳承。
“俺父親熱愛這個家庭,這是他真正一輩子的心血,俺父親是熱愛這個生意,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他還是要管,因為聽俺父親話,做啥任何事情都有種踏實感,結婚,嫁女子,這碗湯成全了這個家里的一切一切。”——回坊老白水盆羊肉第四代傳人白文平
小吃看似簡單,卻充滿了飲食之道,只有真的懂得火候、食材與調味原理,了解每一個小吃背后的艱辛,才能看懂制作者從小處用心的美好。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國人一直懂得如何獲取自然的饋贈,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亙古不變。一地獨有的食材和烹飪方式,創造出了小吃不變的滋味,在鄉音的繚繞中講述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歷史。
第三集 宴 古今各地宴席大薈萃
廈門同安封肉:同安,有著千年歷史的古縣城,同安封肉是閩南地區的特色食品。在同安每當人們辦喜事、建新房都少不了封肉。整塊的豬前腿肉,配板栗、香菇、蝦米等,裹以紗布,入缸蒸熟,上桌才解開封著的紗布,所以叫做封肉。做得好的同安封肉,肉質非常嫩,將筷子插在封肉上,筷子在倒下的過程中,就可以把封肉切開。
面線:廈門人吃面線是用來喚醒早晨的,而面線的制作也需要披星戴月。面線成為閩南人主食已經有800年歷史。閩南人祝壽賀喜要帶面線,親友送行吃太平面線,家中待客吃豬腳面線,如果辦酒席或者孩子滿月,頭道菜更是用面線,代表福壽綿長。面線寄托著人們樸素的情感和愿望。
在中國的各個歷史階段,總有文人用他們的參與和熱情推動飲食文化的發展。他們聚集,品嘗,以食物表達志趣與理想,稱為“文會宴”。文會宴構成中國宴席文化的精粹。蘇州的文雅總是在時光中時隱時現。
從典籍中搜集美食是葉放的一大愛好,甚至不計代價追求每個細節完美。譬如他研究《紅樓夢》中的宴席,把其中寫的最詳細的一道菜,就是劉姥姥在大觀園嘗的“跑了味的茄子”搬到了現實中。這道菜叫“茄鲞”。
“隋唐開始,中國就出現了豐富的關于烹調的記載。元朝制作了那么多的飲食方面的制度與須知,明朝是個高潮,高濂的《遵生八箋》,到了清,有李漁的《閑情偶寄》,有《隨園食單》。食單是把審美智慧變成了一種烹飪的品味。工匠在創造歷史,文人記錄了歷史,他們讓普通的變得精巧,很無趣的變得有趣。所以,很早就有朋友說,你為什么不做一個詮釋文人的、文人薈萃的文會宴呢。”——葉放
毗鄰蘇州的太湖水域出產太湖魚中之冠花鱸。許多食單都提到過它,太湖花鱸成名在一千七百年前,西晉文學家張翰不滿權貴爭斗,推說思念家鄉的花鱸,為此棄官,返回千里外的故里。這個“莼鱸之思”的故事成了歷代文人潔身自好的精神寄托。
玲瓏牡丹和金齏玉膾:它們從隋唐開始盛行,一直到近現代才消失。在古代是靠米飯發酵帶動魚肉入味,而膾是魚切成薄片蘸料。據說和膾傳到日本后,成為壽司和魚生的起源。由于金齏玉膾有更豐富的象征,葉放決定在宴席中作為禮物分享給朋友們。黃橙切絲裹入魚肉,可以去腥增香,養殖鱸魚需稍加過油,再配以煨過高湯的南瓜蓉。金齏玉膾最早記錄在北魏的農學著作《齊民要術》中,一道千古名菜從典籍中醒來。孔子說,膾不厭細,金齏玉膾果然有精細的味覺體驗,
雪霞羹:芙蓉花準備入宴,花必須采集當令開得最艷的木芙蓉,兩個小時內送入廚房,摘瓣清洗,入湯焯七分,與豆腐同煮后猶如雪后晴天的紅霞,又稱“雪霞羹”。(看起來不是那么的好吃,呵呵)
在平江,宗祠文化的存在歷史悠久又普遍,平江地處湘鄂贛交界,偏僻的地緣和閉塞的交通千百年來成為避難人群的遷移藏身之所。來的人基于安全感和認同感,又同宗同姓地居住在一起,而傳統禮節也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情席:以十大碗為基礎的平江情席,獨具特色,不僅體現在大碗的氣勢,菜必需做足功夫,更體現在菜品以外的文化禮節上。一招一式既要有傳統又得體面。禮節的意義就在于鄉鄰間表達彼此的情感。
十大碗的部分菜要提前做,第一道炸肉其實是用面粉油炸,只是外形像炸肉。據說這是饑饉年代自嘲的叫法。面團解決了外形相似,還需口感。用什錦炒菜覆蓋,面團浸透菜香,比吃肉的心情還好。叫肉的不是肉,可甜的恰恰是肉,紅燒加蜜丸,肉中混了甜餅,還要加蜜糖,盛到碗里居然是甜蜜的肉香。十大碗看似不修邊幅,其實是先人們留下的聰明才智。
第四集 養 食療并用的中華藥膳
春天的時候,湖南安仁的人們,祀神祈谷,趕場交易,吃藥下田,陳贊文平時采集山野草藥,以草藥幫人治病療傷。每年此時,他的親友和徒弟們都會聚在一起,做草藥燉豬腳吃。到了夏天,江南一帶流傳著用南燭葉制作烏米飯來補益脾腎,安神祛風,烏發駐顏。夏秋之際,在浙江平陽和蒼南,人們習慣去采集十樣白等中草藥,吃草藥燉鴨,消除暑熱濕氣,滋潤秋燥。菊花盛開的秋天,采菊花、吃菊花,喝菊花茶,對江西婺源的人們來說,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冬天一到,紹興的酒廠就開始投料釀造,黃酒活血祛寒。這些都是居住在各地的人們補益養生的重要食料。
中國擁有極其古老的綜合性營養學,很多食物被食用,很多農作物被栽培,就是因為他們的藥用和營養價值。人們烹制使用的目的,不是風味,而是補養身心。中醫藥和中國飲食藥食同源的觀念,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飲食生活。
幾個月前,露麗亞用五汁膏治好了兒子的咳嗽。五汁膏的制作,以生姜汁、牛奶、蜂蜜和白蘿卜汁,以及雪梨汁嚴謹地講究配比、火候,再慢熬成膏后,到達能夠滴水成珠的程度。再靜置冷凝成合宜的狀態,對于改善胸悶氣短,干咳少痰,肺熱咳嗽,具有一定的功效。
棗泥山藥糕是露麗亞學到的另一道食養良方。將山藥水泡去涎,削制成泥;將棗去核蒸制處理為棗泥。用棗泥為餡,并以花模壓制成型,做來簡易便利。紅棗補脾生血,山藥健脾益腎,糕品味道清甜,甘能入脾,易于消化,也是自古流傳已久的病中滋補品。
早在唐代,藥王孫思邈就說過,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直到今天,當中國人染患疾病之后,改變飲食內容,通常是要做的第一件事。在中國古代哲學中,萬物相互聯系,人體是宇宙中的一個微觀世界,從人體到宇宙都是由氣來提供能量。簡單了說,在食養領域,這種能量就是抽象的生命力,以不同形式存在于食物之中。
浙江仙居是傳統道家養生之地……將食物從性味上加以辨別,認知每一樣食物與人體的對應,蓮子味甘、澀,性平,歸脾腎心經,補脾止瀉,養心安神。這些艱澀的術語里有古人對宇宙和自身的理解。枸杞羊肉,羊肉性溫味甘,歸脾腎,枸杞性甘平,歸肝腎經,配伍之后,七情和合,功能益氣補虛,溫腎暖脾。豬肚雞益氣養胃,百合蓮子健脾潤肺,除煩安神,養心助眠。貌不驚人的艾葉豆腐,極可能是一位高人按照地方特性和時節災病所配伍出來的一道食養良方。豆腐甘寒能清熱,艾葉苦溫能除濕。在濕熱的仙居夏秋之際,食用艾葉豆腐,能夠扶陽利濕,解熱祛暑,照顧百姓健康。
土灶大鍋的使用,讓食物以蒸燉為主,目的就在保有食物元氣,讓食物更有生命力。
嶺南暑盛濕重,這里的人們也有飲食上的應對之道。古人認為,濕熱的氣候水土,不利于氣的流動,氣滯血瘀,生命力會降低。如果能選用合適的食養之道,即能有助于培養人體正氣,運行氣血,活化機能。
響螺片椰肉豬骨湯:響螺片、椰肉、豬骨都是寒涼之物,配以帶皮姜塊、陳皮一起煲湯,在濕熱的環境能清甜滋潤,滋陰潤肺。響螺片提前半天泡發,符合傳統炮制觀念中的水制,能去除微生物和雜質,瘦肉煲湯容易干而柴,要帶骨髓才滋潤。生姜能溫暖脾胃,散寒祛濕,對廣州的人們有益。水開后加入豬骨,姜塊,響螺片,大火煮開再轉小火,慢燉一個半小時后,加入椰肉陳皮再煲十五分鐘,陳皮是輕藥,椰肉清香,這兩味此時放入才有功效,否則會揮發掉。煲出的湯色清而白,特別適合在夏秋季節喝,響螺片豬骨湯特別能夠生津止渴,解暑滋陰。
新的一年里,他們(鄭陽陽等外國留學生)學成畢業之后將回到自己的國家和地區,傳統的食養文化也將因為像他們一樣更多年輕人的加入,開始新的發展和傳續。用食物來實現療愈和養生,在人類的歷史上,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實踐,追求固本培元,養正攻邪,方便易得,以日常手段強身去痛的基礎理念來構筑出我們的現代食養體系。古老的傳承里仍有著我們尚未知道的價值。
第五集 食 用美食傳遞人間溫暖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往往附帶有獨特的價值觀,千百年來,食甚至成了中國人體悟世界的方式,我們用飲食借指生活,我們嘗試,我們分享,我們趣味,抑或我們吃苦,飲食與生活的界限模糊而又圓融,不論在世界的哪個地方,如果一個中國人跟你說起對食物的敬重與虔誠,他往往說的是他的生活。
中國人的生活是有溫度的,中國人的命運更是有味道的,酸甜苦辣咸,從來不僅僅是舌尖上的那一份觸感,更是對生活的投射和體悟。我們從來不愿分清飲食與人生的界限,就像二者生來就該圓融貫通,百味雜陳。命運的盛宴不期而遇,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嘗試與回味。
老凡的女兒在大連定居,妻子去幫忙照看外孫,家里就剩下他一個人。他倒也不寂寞,看看書,寫寫文章,下下廚房,憑記憶還原蘇州味道,成了他的一項使命。
吃螃蟹要雙手并用,吃相很狼狽,所以這是一,二大家一吃螃蟹整個飯局就冷場了,大家全部心思都在剝蟹上面了,所以在正規場合,蘇州是不上螃蟹的。
熬蟹油一定要用豬油,因為豬油的密度比較高,然后靠著那個豬油的封存,以前沒冰箱的時候,熬好的蟹油能放一兩個月。蟹油是蘇州味道的源頭之一,鮮香交融,唇齒綿延,構成了它獨具一格的味覺體驗。一些經典的菜肴離不開這畫龍點睛的一筆。
老凡的菜是從書房里端出來的,文人做菜,精致。美食與親朋從來相得益彰,過往的傳統在這座庭院中又鮮活起來,在尋找曾經的蘇州味道的過程中,老凡也找到了面對這個急速變化時代的自處之道。庭院方丈之間,食物成了他的表達方式,出離而又入世。他執著地使用最傳統的技法制作蘇幫菜,坦然地接受并靜觀那些變與不變。
而林炯一位年輕的蘇州人,對蘇州味道懷著同樣的焦慮。他選擇了向未來尋找解決之道。為了給小朋友的味蕾增加一點蘇州血統,林炯從幼兒園入手派遣經驗豐富的廚師,向孩子們普及松鼠鱖魚的做法。
松鼠鱖魚的口味是酸酸甜甜的,又是油炸過的,口味會比較香,小朋友會比較喜歡這個味道,我希望這些小朋友的話,能夠把本土的味道在自己的記憶當中,味蕾當中,能夠有一點點的這樣的傳承吧。讓他們從小知道,蘇州的味道是怎么樣的。
猶如摔出的面,孫竹青有自己的筋骨,寧可虧錢也不虧心,堅持用最傳統的方式,做一碗有良心的面。我們現在一家三代白忙活,就是為了在這兒豎這個口碑,打這個市場,推廣這個面。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慢慢的,就像我們農村人說的一樣,慢慢養客,慢慢的。
香櫞以前是大理國的一個貢品,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只要你不摘它,每年它都會慢慢地變大,到冬季它會變黃,到了春季以后又會返綠,周而復始的。
苦苦支撐的幾年里,肖軍也沒有選擇接待旅游團隊的方式,他堅守納西菜肴,固執于口碑,甚至做好了隨時歇業的打算。終于,互聯網大潮來了,很大一部分客人,他們說是從網絡上找到我們家的。
作為納西人,肖軍也感受到旅游業帶來的沖擊,越來越多的納西族孩子已經不講納西語。而對本民族的美食,更多的家庭也開始遺忘。作為麗江市非遺傳人,納西飲食文化研究會會長,肖軍決定自己有責任做些什么。
扣扣的生活遠不如她的博客般活色生香。她是一個被確診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病人,這種病例非常罕見。對扣扣來說,命運之手猶如在戲弄她,而她能做的抗爭僅僅只有美食與笑對。這個病是無法治愈的,可能這一生都要吃藥、打針。
“為了我的父母,為了我的孩子,我也要健康的活著,這是我的動力。”(扣扣哽咽了。)(人們似乎都不喜歡弱者,不喜歡眼淚。一個積極生活的人,一個每天為家人精心準備356天不重樣早餐的人,其實挺棒的。但是就因為哭泣,軟弱的流露,被一些鍵盤俠攻擊。問她花了多少錢給央視才上了節目,還那么占了那么長時間,哭給誰看。。。我呢,覺得她其實挺值得佩服的,也許因為生病,讓她意識到了生命的有限性和寶貴,讓她更加珍惜生活,更有勇氣活出自我,更有勇氣去挑戰一些原本不敢做的事。自己不堅強,軟弱給誰看。加油扣扣,讓生活更精彩,不枉走一遭。)
第六集 酥 奉上一桌點心盛宴
在稻谷熟了千年的田邊,儀式正在舉行——上梁。俗話說,一家不可無主,一屋不可無梁。梁,挑起了人字形的屋脊,人得以在天地間安住。“拋梁拋到東,東方日出萬里紅。拋梁拋到南,南邊有個活財神。拋梁拋到西,福祿壽星笑瞇瞇。拋梁拋到北,金子銀子堆滿老本家的屋。”儀式的最后是把獻給天地的供品分享給大家,拋上梁糕。六十六只興隆饅頭,八十八對定勝糕,從空中拋下,成為鄉親們爭搶的好彩頭。“糕”與“高”同音,搶到糕意味著生活蒸蒸日上,寓意吉祥。用食物來傳情達意,點心,中國人飲食生活中最為溫情的部分。
雕刻著這些點心模子上的吉祥圖案,記載著中國人對天地的敬畏,對吉祥的渴望,對傳宗接代的重視,對福壽康寧的期盼。北方的小麥,南方的水稻,不同的食材構成了精巧別致的中國點心。它們與歷史相連,與民俗相通,酥酥軟軟的點心里寄托著中國人獨特的心思。
傳說中,西王母種仙桃,三千年一熟,人吃了能長壽。到了宋代,壽桃從神話演變成給老人祝壽的賀禮,隱喻福壽瑞祥。郭秀青做的大壽桃是山東地區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傳統樣式。“60大壽以上才能定這個大壽桃,大壽桃代表老人,這八個小壽桃代表孩子們,放兩個寶葫蘆,這是家里兩個老人都在,把老人當成寶貝包在中間”——郭秀青
在山東民間,很多面點人民都叫做“大饅頭”。大,意味著重要,飽含著深意。直白的稱呼里有著最質樸的情感。山東大饅頭用料以麥面為主,造型樸拙,是中國面點北方流派的一個別致體現。
大饅頭不僅帶給了郭秀青一家生計,也帶給了她一個樸實的丈夫。“當初那個,那時候有個城鄉差別,他那個時候他是屬于市區,俺那邊就屬于嶗山區,屬于農村。他們有時候經常開玩笑,你怎么找個農村媳婦,哎呦,她家大饅頭好吃,他說的,呵呵哈。”——郭秀青。“目的不是為饅頭是為人去的。去的時候正趕上她家做饅頭,趕上了以后剛出鍋的就順便嘗了嘗,所以就是,呵呵呵呵”——郭秀青丈夫。“定親的時候應該他拿大饅頭,他拿大饅頭吧結果他來跟我商量,說你快做了以后拿俺家去吧”——郭秀青,“呵呵,連饅頭連媳婦兒都一塊娶家里去了。”——郭秀青丈夫。
在當地,逢年過節或者有大小喜事,鄉親們都會用大饅頭作為吉祥如意的禮物走親訪友。
小麥原產自西亞,大約4500至5000年前進入中國的北方地區,但是在唐代以前,中國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勉強用小麥充饑。千年來養成的蒸煮傳統,在小麥進入中國之后最初的做法就是整粒蒸,整粒煮,這種古老的食用方法,今天已經很陌生了。戰國時期石磨的發明使小麥的精細化處理成為可能。石磨像一個時鐘的表盤,把小麥帶入了中國人生命的時光。從粒食到粉食碾磨之后的口感大為改觀,昔日備受冷落的小麥搖身一變,終于濃墨重彩登上中國人的餐桌。今天,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人生重要階段的見證者。紅布包裹著用面塑造出來的心意,有了童年的味道,愛的味道,團圓的味道,作為最吉祥的禮物,成為人們在喜慶中最隆重的祝福。(這么大的饅頭,只有大家庭才能吃得完吧,冰箱里都不好放。)
小麥傳入中國最先在北方普及,與長江流域的水稻共同構成中國人的兩大主食,支撐著華夏民族延續至今。
貴妃餅傳說源自唐代宮廷,據說這幾個紅點就來自于嬪妃額頭上的花飾。潔白,圓潤,如明月,與唐代以胖為美的審美觀結合在一起,就有了貴妃餅這個名字。
宮廷沙琪瑪強調口感扎實,用雞蛋和面整個制作過程一滴水都沒有。用雞蛋和面,切成小條,炸完后用蜂蜜熬制的糖漿將其裹住,使之互相糾纏在一起。再撒上枸杞、芝麻、葡萄干。走出宮外的宮廷點心不僅成了老百姓喜愛的食物,更是人情往來的饋贈佳品。
卷曲的柿子蒂,橙子和檸檬粗糙的紋理,香梨表面紅黃兩色的漸變,甚至連果蒂里都帶著白芯,獨具匠心造型逼真的面果震撼了很多人。色香味形,最重要的還是口味,別看都是面做的,你看到的是什么水果,吃起來就是什么味兒,也是面果的一個絕技。
小小面點大有天地。到了南方,面點的精細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此同時,食材也悄然發生了改變。長江水系的下游,湖泊水網密布,氣候溫暖濕潤,恣意生長的水稻是這里的主要食物。在數千年歷史的發展中,中國人首先學會將野生稻馴化栽培,進而培育出更多品種。接著又掌握了舂米、磨粉的技術,創造出難以數計的米食,成為飲食文明中重要的部分。重陽糕就是其中之一。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這家有著一百九十九年歷史的蘇州糕團店,在重陽節到來前,每天姚做出十噸重陽糕才能保證老百姓的需求。
秋來多節,重陽是尾。每年農歷九月九日,日月皆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重陽節敬老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因為有登高,高壽的意思,寓意百事皆高,重陽糕因此被人們喜愛。
軟軟糯糯的糕團帶著糯米特有的香味,和江南水鄉融合在一起。如果說北方的點心是官禮茶食,那么南方則是嘉湖細點。
第七集 生 應時食物的“四季”
天地萬物,隨著四季而更替,中國的農事勞動,也依循著大自然的韻律。“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用來指導農作和生活的一套獨特系統,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生活智慧的體現。時至今日,中國人持續以節氣飲食安頓身心健康,順天應時,在大地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法語配音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