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運用原則。
一是節奏的變化和運用以思想感情運動為依據,二是應從整體上考慮節奏的布局;三是節奏變化的聲音形式必須對比適度,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傳播,首先應符合廣播電視的新聞媒體特質,符合受眾的接受習慣,其次要符合具體欄目的性質與風格。
??? (2)運用方法。
??? 流動和變化是節奏技巧的外部特征,主導節奏的回環往復,離不開主導節奏和輔助節奏之間的轉換承接。在有聲語言的語流當中,有對比,才有變化,有組合,才有節奏,相對比的因素總是以一方為主,以對比的另一方來映襯、來強化為主的一方。從而顯現出主導節奏的特定性,同時主導節奏與輔助節奏的內在協調性共同形成了既統一又有變化的整體基調。從宏觀的角度可以說,“對立統一”,這一宇宙間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規律,是節奏轉換的哲學依據。“對比照應”,這一中國美學中的形式法則,是節奏轉換的藝術依據。
??? 語流當中,聲音形式的高低、輕重、疾徐三方面不同的對比組合關系,使節奏的力量得以彰顯。主要的對比組合關系如下:
?? 1)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 聲音的高低明暗是形成節奏時重要的聲音對比因素。聲音向高的趨勢發展,稱為“揚”,相反,聲音向低的趨勢發展,叫做“抑”。聲音的揚抑有許多層次,沒有什么絕對的標準,以抑作揚的鋪墊,或以揚作抑的襯托,就加大了揚抑變化的幅度,以不同程度的“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組合起來的節奏轉換,才愈見其揚,或愈見其抑。
??? 2)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 語流的快慢,是節奏轉換變化的又一對重要的組合關系。語流的快與慢,一方面是內心節奏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由音節的長短差異,由頓挫次數的多寡,由頓挫之后銜接的松緊不同讓人感覺到的。快與慢的層次性也是十分豐富的,快或慢本身要適度,慢,不能使人有“拖沓”的感覺;快,不應讓人產生“耳不暇接”的急促感,可以通過“慢中有快,快中有慢”的互補組合,努力做到“慢而不拖”“快而不亂”。這種快慢相間的組合,既可以用在段落間、句群間、句子間,也可以用在詞組或音節間,如此,快慢節奏的變化會顯得自然、流暢,能避免單調、生硬的弊病。
??? 3)欲重先輕,欲輕先重。
??? 聲音形式的重與輕,源于內心的感受,同時又與吐字力度、口腔松緊及氣息密度有關。吐字力度強、口腔控制緊、氣息密度大,聲音加重,反之,吐字力度弱、口腔控制松、氣息密度小、聲音收小,則輕。聲音的輕重還與音色的虛實有關,音色虛則顯得輕,音色實就顯得重,本過,廣播電視的傳播語言中的“虛”特指略有氣音的半虛半實之聲,而非聲門大開的耳語般的虛聲。為了更巧妙地運用節奏的較重轉換,除了形成輕重或虛實的前后對比外、還應注意它們之間的交叉、過渡,做到“重中有輕,輕中有重”,“實能轉虛,虛能轉實”,這樣才能有助于語言傳遞的生動、真實。
??? 4)欲停先連,欲連先停。
??? 語流的停頓和連接的組合也是體現節奏的重要方法。語流中的停連關系主要體現思想感情運動的內心節奏,連要連得順暢,停要停得恰當,有時需要多停少連,有時又需要少停多連,比如新聞播報語句處理上的少停多連,就形成了明快的節奏。如果下面要一氣呵成,前面一定要有適當的停頓;下面要有必要的停頓,前面一定要推進語流,注意連接,于是在聲音形式的對比中就讓人感受到聲音的運動,聽出了節奏。
??? 以上幾種基本的節奏對比組合關系,由于它們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而更具有普遍性。在實際運用時,情況是多種多樣的,要依據思想感情的運動節奏,合情合理而又巧妙做出語言節奏上的處理,有時用一種轉換方式,更多的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交織在一起綜合運用,這樣,才愈見節奏的立體性和豐富性。
??? 總之,節奏運用的核心是:加強對比,控縱有節。在把握基調、統攝語氣、駕駛回環往復的基礎上,根據節奏類型,加強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對比。但控制和放開都有一個“度”,不可不及,也不可過,避免對比失度。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