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體,是由于語境不同而形成的使用語言待點的體系。具體說,語體“是適應不同交際功能,不同題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運用語言特點的體系”,這里有兩層含義:語體是因為交際目的、內容、方式、語境不同而產生的;每一種語體在語言材料、語言手段的選擇和運用上都有自己的特點。語體可以有不同角度的劃分,像內容角度的劃分,可有政務語體、法律語體、外交語體、科技語體、文藝語體等;從形式角度劃分的,有口語體、書面語體,口語體又可細分為講演語體談話語體等。這些語體還都會有相互的滲透和影響,具有漸變及交叉的特點。
??? 廣播電視語體較之于平面媒體最大的待點是口語,是經過加工的口語,因為無論廣播還是電視傳播出來的話言都主要是供人聽的,要由人的語言聽覺分析器來處理,與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的文字傳播由人的語言視覺分析器來處理是有區別的。像各類節目的文字稿件,應屬口語書卷體;主持人即興口語應屬書卷口語體,不可混同于生活中“大白話”的初始口語。在廣播電視語體系統中,因節目的定位、功能不同,受眾的收聽、收視心理需求不同,還有下位的語體區別,他們在詞匯運用、語法手段運用、修辭格運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點,比如新聞消息語體書面語體特點保留較多,而談話節目及各類節目中的語言互動的口語特點突出,少兒節目與老年節目在詞匯、句式等語用方面必然有許多不同。換句話說,由于節目語境、節目錄制語境、節目播出語境的不同,播音員主持人面對的語體樣態也是有很多差別的,它需要播音員主持人在表達不同語體樣態方面的適應能力。
??? 隨著廣播電視節目改革的深化,節目形態越來越豐富,復合語境在各種節目中出現,因此播音員主持人還要適應語境的變化和交流類型的轉換,應能依據語體、語境、對象、及交流方式的變化,適度調節語言的聲音形式。這種把握語境變化調節語言的能力,其中側重于語言內容和表述方式調節能力的,要求語言的得體性,主要表現為文字或口頭的表述中稱謂、詞匯、句式的選擇運用是否得體;而側重于聲音形式調節的能力,要求語言表達的適應性和綜合性,體現在聽覺可感的聲音形式層面當中。
??? 有聲語言表達的適應性和綜合性對于播音員主持人十分重要。主持人的語言傳播樣態是豐富多樣的,根據節目的需要或語體本身特點,有不脫稿的播報,有半脫稿的播講,有脫稿的講說,有即興的交談,必要時也可能有朗誦或其他有聲語言形態。有的播音員和主持人缺乏對語境和語體樣態的適應性,語言傳播形式單一或“錯位”:如“播”“說”分離,會“播”不會“說”或者相反;又如“有稿”與“即興”跳躍過大,有的“即興”時還能自如對話,“有稿”時卻四平八穩,進入套路,相反,有的播稿還行,一旦脫稿就張口結舌;有的采訪對話時語言自然到位,“獨白”時交流感就蕩然無存,聽來似“兩張皮”,很不和諧;也有的人采訪提問或口頭報道似背臺詞,沒有絲毫交流意味;有的面對面相對封閉的語境中交流還可以,一旦到了面對大場面的開放語境中,聲音、表達就都跟不上趟了;還有的習慣于廣播播音,而初接手錄制電視專題片解說詞一時卻找不到感覺……要克服這些問題,必須從語言心理到聲音形式都做出相應的調整,要有聲音的基本功做基礎,要能夠自如地運用語言表達技巧,同時在實踐中悉心揣摩,積累經驗,把握分寸,如此才能面對不同語體應付裕如,恰如其分,語言既轉換自然,又整體和諧。
??? 語言傳播是播音主持的主要手段,然而節目中其他豐富多彩的創作因素是播音員主持人必須考慮的。以電視紀錄片解說為例,首先要考慮的是解說與片子的關系,解說的位置和作用,紀錄片或稱專題片解說是包含畫面、音樂、同期聲.字幕、效果音響等眾多因素在內的多元的有聲語言創作;第二,解說的創作必須有對具體片子的類型、風格、主題、基調、解說詞作用的準確認識;第三,解說的創作一定要考慮時代特色、生活氣息以及觀眾的接受心理;最后,把所有創作因素的制約融合到一起,落實到語言聲音形式上,應注意與音樂的配合、與畫面的配合、與解說詞風格及片子節奏的配合,還有解說詞進入的時機、分寸的把握等等,這些都需要有很到位的整體把握能力,進而在微觀的創作語境中和實踐中悉心調適、不斷積累,從而
提高自己語言表達的綜合能力。
?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