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露天電影一直是幾代中國人共有的記憶:一塊空曠的曬谷場,一面白色的幕布、一臺16MM的放映機、一束讓人激動的光,自己搬來小板凳的觀眾,成了露天影院里溫暖的回憶。
七十年代最為流行的露天影院,也成了一個小女孩尋找夢想的地方--正是這幅星空下的熒幕,把鄉鎮曬谷場上的小女孩,帶到了一個絢麗的舞臺。那時候曬谷場上被五朵金花迷住的人們,也從來沒有想象過—這個白天飛揚著谷穗的地方,在20多年后,居然孕養了一朵享譽戲曲界的梅花。
曬谷場旁邊的小樓里,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楊益琨,就著迷似的愛上了露天電影。星斗下,曬谷場上,一幕幕的熒屏故事,飛進了這個小女孩的心里,墜落、飛旋--演員,成了女孩小楊益琨一個美麗的夢。
夢想,也滋養著小楊益琨,她開始著迷一樣愛上了唱歌,愛上了那些流傳在蒼山洱海山山水水間的民間故事,她甚至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在熒幕上演出那些神奇的故事和傳說。
十五歲的花季,楊益琨甜美的嗓音吸引了一群大理市的藝術家:他們走過了蒼山洱海的村村寨寨,專門為挑選演員而來。這一次,流連于露天電影的楊益琨,似乎就要觸摸到自己的夢想了。
從曬谷場來到大理,城市的燈光和古典的韻味深深吸引了含苞待放的楊益琨,陷在大理的溫暖和柔軟里,她根本沒有想到:自己離夢想的距離,其實還很遙遠。
十五歲的楊益琨當時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對于她來說完全不理解的劇種,其實包涵了自己喜歡的很多東西。這個源自于自己的母族—白族的地方戲曲,里面蘊涵的,是一個多彩而神秘的世界。
讓小楊益琨沮喪的白劇,遠遠地藏在大理歷史的深處,它用幾百年來醞釀的幽香,靜靜地等待著這個懵懂的女孩尋香而來。
白劇,起源于古老的“吹吹腔劇”,是大理一帶的白族演唱流連了數百年的古老劇種,它由江西傳入的弋陽腔融合了白族語音、曲調逐漸形成,清乾隆年間已開始演出,光緒年間就更盛行了。
在中國戲曲史上,弋陽腔曾與海鹽腔、昆山腔、余姚腔并稱為“四大聲腔”。是元末明初時宋元南戲流傳到江西弋陽一帶,與當地語言、民間藝術融合而衍生的。最具特色的就是弋陽腔擁有民間音樂的靈活性和隨意性。
明代以來,弋陽腔流傳到中國很多地方,又與當地的方言、民間腔調結合,形成了川劇、湘劇、淮劇等很多新的地方劇種。數百年來,這支古老的聲腔一直以激越、高亢的旋律回蕩在中國戲曲界的上空,汲取了上千年傳統文化的靈氣,積淀了數百年民間藝術的精華,鑄就了這一千古絕唱。而弋陽腔與白族民間音樂的融合,就誕生了獨具特色的吹吹腔。
然而,十五歲的楊益琨,在自己家窗戶的看臺上,從來就沒有欣賞過白族的古老戲曲,與電影中那些完全不一樣的,陌生的表演方式,還是讓她對自己當初的選擇沮喪和迷惘了。
配音業務洽談QQ:2774498406???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