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央電視臺以前新聞聯播片頭里的一組畫面,在神圣而莊嚴的國歌聲中,映入我們眼簾的黃河雄姿就是山西壺口瀑布。還有人民大會堂里巨幅的黃河畫卷以及九零版人民幣背面的黃河圖案都是山西壺口瀑布。這每一個畫面都具有極其深刻的涵義。為何在象征意義如此重要的地方,偏偏選取了山西黃河壺口瀑布?它有什么獨特之處,能脫穎而出,成為萬里黃河的代表畫面呢?
打開塵封的書卷,翻到歷史的章節,相關的記載次第浮現,壺口的脈絡漸漸清晰。壺口之名,最早見于《尚書?禹貢》,且一以貫之,書曰:“冀州,既載壺口”;古冀州者,是山西吉縣所在地。至于壺口得名,古籍里亦多有描述,如“蓋河漩渦,如一壺然”;“傾瀉奔放,自上而下,勢如投壺”。概而言之,其形如壺,其勢如壺,故名壺口。而今站在山西吉縣,一壺躍然眼前,畫面栩栩如生,果然名副其實。
壺口瀑布自禹辟孟門始,又經四千多年的二次侵蝕,形成了這十里龍槽。雖是一瀑一槽,卻藏有萬千氣象;何況一季一景,更描繪別樣風光。山西黃河河岸有看壺口最絕佳的觀景臺:高山俯瞰,才見“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曲一壺收”的威勢;龍洞仰觀,方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決絕。陽春三月,飛流直瀉,萬馬奔騰;及至入夏,回旋翻滾,頓成汪洋;金秋時節,紅葉相襯,渾然一體;數九嚴冬,瑞雪相映,安詳如眠。
無數歲月洗禮,久經時光雕琢,遂有這巨大的貫通節理裂隙和整齊的棋盤格式構造,它們緘默無言,卻真實得見證著壺口的形成與變遷,點綴著壺口的壯美與豪邁。壺口瀑布,北接呂梁山脈,南臨河東大地,西與陜西隔河相望,東為晉南重鎮臨汾。崇山夾峙,兩側峰高壁陡;秦晉分疆,往來行船難渡。因此,壺口曾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烽煙四起,戰火頻燃,疆土大小無常,郡縣離合不定。壺口,看慣了多少王朝興替,演繹了無數英雄故事:晉文公重耳曾在此忍辱避難,后來復國即位,成就了春秋霸業;唐高祖李淵曾在此建立水軍,后來攻入長安,開辟了大唐盛世。蒙古大將木華黎曾在此設立烏仁關,明末闖王李自成曾在此設立練兵場。而今遠去了金戈鐵馬,淡去了鼓角爭鳴,剩得一段斑駁的墻和一座記憶的城,在夕陽下更見厚重,倍顯滄桑。
壺口瀑布曾是黃河水運的南北咽喉之地,同時又是秦晉通衢。奈何山勢巍巍,重疊萬仞;河水浩浩,波浪千層。舟楫到此只得舍水登陸,是以周邊客船星集,如魚貫之相連;店鋪林設,似雁行之不絕。壺口因是交通要道,商業興盛,故其文化均兼南北東西,其民俗亦是多姿多彩。每逢節慶,沿街常有許多節目表演,如旱地行船和威風鑼鼓,竹馬揚鞭與龍燈飛舞,快板齊拍與嗩吶同奏。是時游人如潮,萬人空巷,熱鬧非凡。黃河之水,西出雪原,東歸滄溟,軀貫華夏,魂系壺口。看萬里黃河,突險破隘,奔流至此,不可制也。于是涌萬頃之波,如卷殘云;下百丈之崖,更勝龍虎。其磅礴驚天之勢,雷霆動地之威,令人蕩胸決眥,撼魄銷魂。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壺口一曲《黃河大合唱》,唱出了民族解放的時代強音,吹響了全國抗日的戰斗警號。如果說華夏文明起源在黃河,那么無所畏懼而一往無前的壺口就是華夏文明千年傳承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的靈魂。近年來,吉縣**對山西黃河壺口瀑布創建國家5A品牌之舉尤以為重,旅游區基礎設施正在逐步完善,服務質量亦在不斷提升。與此同時,旅游區積極參與國際博覽會、旅游推介會,以及成功舉辦的“飛越黃河”等大型活動引得眾多央視媒體聚焦,無數海外游客稱揚。山西黃河壺口瀑布正以其極大的格局和氣魄向世界展開了它廣闊的懷抱。我們堅信在各位專家的指導下,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一代代壺口人的不懈努力下,山西黃河壺口瀑布旅游區一定會為中國旅游寫下精彩的篇章!
配音云為您推薦一篇解說詞,這篇文案是由配音云老師傾心演繹。如有配音需要請聯系QQ:327468121?或者致電配音熱線:13568829740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