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欽州那霧山自治區級公園申報片
?
“際海開平野”,這是欽州藉壯族古代文豪馮敏昌,用詩的語言對家鄉中南部及東部地區地貌的概述。一馬平川,江海在望,這樣的地勢,極需那么一座“坡陀絕奇峰”的大山環顧世態。那霧山,就是以這樣的因果宿命,在這片低丘陵間傲視欽州灣畔的群峰。
郁然霄漢間
完整的地質古藉
欽州市中南部及東部地區,是欽州占丘陵總面積80%的低丘陵集中地,這一帶的丘陵,部分屬崗地、臺階地,大部分由饅頭形狀的山崗所組成,山體渾圓,略似龜形,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50米,坡度在10°左右。只有一處山脈除外,這就是海拔416米的那霧山。古人愛將山水比德,面對這清高的崛起,馮敏昌以“郁然霄漢間,睹此青芙蓉”作贊美。
那霧山位于欽州城區東南30公里,那麗鎮東北3公里處。西北-東南走向,長約6公里,山體由花崗巖組成,頗具規模。
那霧山的地質就象一本古藉,完整記載了遠古的構造。欽州市境域在南華準地臺的南端,地質年代較為古老,約在2億年前由海洋上升為陸地,構造復雜。這里的褶皺、斷裂構造發育,具有明顯的分帶性,自西北向東南劃分為十萬大山盆地、小董至防城褶斷帶和那麗復背斜等三個構造區。其中那霧山所處的東南部那麗復背斜區,以近東西向的緊密線狀褶皺為主,略呈反“S”形。
滄海南回,留下這些神態各異的風化石陣,蒼鱗疊萬石,黛鬣蟠千松,如棋子一般的世事謎面,令人著迷。
?
蒼鱗疊萬石
直觀的演化歷史
獨特的地質環境條件賦予那霧山獨特的成長經歷。2.3億年前,地球深部的地幔物質不斷熔融古地殼,大規模巖漿活動形成六萬大山隆起區,經過分異、冷卻結晶后逐漸形成那麗復式花崗巖巖體。巖體上升到接近地表時,在地下水作用下,受原生節理切割而成的立方、長方形的塊體,變成了一個個不太規則的“球狀風化”石,也就是“石蛋”。花崗巖體繼續緩慢上升,隆起成為低矮的丘陵,粗大的石蛋壘砌而成山丘,最終造就了那霧山以奇特、秀麗為特點的典型的花崗巖地貌特征,包括圓潤、秀麗、優雅的丘陵地貌,典型的花崗巖石蛋及其壘砌景觀。
這里的山峰遠看猶如飛象扇耳,驅云駕霧,故又稱“象嶺”。而不同的胸懷、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觀,各種石陣形態各異、維妙維肖。大流水石是一片整體的石壁,在遠處相望猶如一面鏡子,映照著世態炎涼;萬佛聽禪石,傳說是一位云游高僧恍覺與此地有緣,便在此開壇傳經,得道成佛后仍不愿離去,化身巨石,傳經不息;神仙居由多塊奇石堆積而成,巧奪天工,山泉穿石底而過,冬暖夏涼,令神仙流連忘返;鬼斧神工石似是一把巨大的斧子將一塊巖石劈成三塊,如此巨大的斧頭只應天上才有,令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飛來屋石像是一座天上飛來的屋子,換一個角度看又像是一只烏龜馱著一顆巨大的鉆石;吉象迎賓石猶如一只大象在迎接來自八方的客人。還有開心石、母愛石、三生石等。這些神化的石陣忠實地記錄了廣西南部沿海花崗巖的侵入與演化歷史,兼具科學研究、旅游觀光、科普教育價值。
配音制作/配音/配音棚租用/音樂制作/伴奏制作/ 全國聯系電話:13568829740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