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說詞是對人物、畫面、展品或旅游景觀進行講解、說明、介紹的一種應用性文體。而本文研究的是電視紀錄片的解說詞。從1958年至今,中國紀錄片的發展經歷了5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后,業界對紀錄片這種藝術形式展開了全新的思考和實踐,其中就包含了對其解說詞的應用、作用和特點等方面進行的探索。下面筆者就紀錄片《臺北故宮》中的解說詞來分析新時期電視紀錄片解說詞的敘述特點。
非獨立性
紀錄片的解說詞不具有獨立性,它與畫面、文字和其他元素共同構成一個整體。
從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第一部電視紀錄片《英雄的信陽人民》(1958年,另有一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九周年》)到80年代的《話說長江》(1983年),我國電視紀錄片的解說詞都具有這樣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脫離具體的電視畫面,解說詞可以獨立成篇,畫面是根據事先已經寫好的、自成一體的解說詞硬套進去的,成了解說詞的附屬品。而影視實際上是偏向視覺的,以動態畫面為最主要的表現元素。但是,那時中國紀錄片由于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和控制,思想先行,忽視了紀實性和藝術性的本質特征以及電視媒體的物理優勢等。
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電視紀錄片經歷了轉型,在很多方面都實現了突破。技術上,ENG設備的采用使聲畫合一成了普遍的方式;觀念上,紀錄片的紀實本質得到了回歸,對“真實”的理解不斷深入。ENG設備是一種使拍攝的畫面能拾取現場人物聲音和自然音響的技術,它改變了從前紀錄片主要靠解說詞、組織拍攝和補拍的局面,更突出了畫面的主體性,也增強了畫面的生動性,同時也有助于擺正解說詞在紀錄片中的地位。在《臺北故宮》的每一集里,都有現場采訪的同期聲和現場效果聲(如音響聲),它們代替了解說詞來詮釋畫面的意義,或者接著解說詞來講述講述者經歷過的故事,從而使得電視敘事的手法不停地變換。
另外,觀念上的改變,即紀錄片紀實本質的回歸,使大家更注重畫面對紀實的作用,能用畫面表達清楚的,就盡量不用解說詞。因為在人們的意識里,畫面的真實感更強,而解說詞是很主觀的,解說詞越多,個人或者團體的思想介入就越深。從紀錄片發展的這樣一個趨勢來看,解說詞只能是一個起補充作用的電視元素,是不獨立的。
故事性敘述
在一部紀錄片中,往往會在以人物或事件為主軸的基礎上引出一個個的故事,以增加可看性。解說詞既具有高度概括的功能,又能進行細膩的描述。如果我們以講故事的思維來寫解說詞,注入說故事的元素,注意設置懸念,將情節安排得詳略得當,并且跌宕起伏,則可以緊緊吸引住觀眾“探知事實真相”的欲望。以《臺北故宮》的第十集《云山深處》為例,該集主要講述的對象是一批運往臺灣的古畫精品。這集是怎么突出它的故事性的呢?首先,解說詞講述了一個具有沖突的事件:1996年,臺北故宮門前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臺灣島內的各大媒體也聞風而動。接著導入當時臺灣民眾在臺北故宮前的影像資料,并伴有同期聲,“救國寶,為我們的文化尊嚴我們站起來”。隨后是資料中這樣一段記者的報道,“故宮把30年不曾離開故宮的稀有珍貴國寶借展到美國,立刻引起許多藝文人士的抗議”,然后,通過這樣一句過渡性的解說詞,“和1996年中華瑰寶展坎坷的開場相比,1961年那次國寶赴美展的出行卻顯得十分平靜”,然后很自然地講到1961年的赴美經歷。通過這樣一個倒敘的方式,將與古畫有關的最近的沖突放在前面,形成一個小高潮,吸引住觀眾,然后再回溯過去的事件,故事感明顯增強。
設置懸念
所謂“懸念”,即讀者、觀眾、聽眾對文藝作品中人物的遭遇、情節的發展變化所持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情。在電視紀錄片中設置懸念,就是為了激活觀眾“緊張與期待的心情”。紀錄片的懸念可以由畫面、文字、聲音等元素共同構成,其中,解說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臺北故宮》的第一集《國寶遷臺》是以追溯一個歷史事件開始的,它首先展現給觀眾一個風高浪涌的畫面,畫面上還有一批貼著封條的神秘箱子,那一刻,一曲殺氣很重的音樂也適時地響起。同時配有這樣的解說詞:“1948年12月21日,在南京下關碼頭上,靜靜地躺著七百多個神秘的箱子,它們正在等著離開這個港口。”就是故意不告訴我們這里面是些什么,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不久,國民*海軍中鼎號運輸艦悄然駛進碼頭,它將執行一個極為秘密而特殊的任務。”同樣對此引而不發。這樣的開頭使該片充滿了吸引力,觀眾內心必然會產生看下去的沖動。如果沒有這些解說詞,觀眾們將會因為不知道畫面所要表達的意思而陷入茫然,而這幾句充滿懸念意味的解說,讓我們意識到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即將發生,我們的心理期待也應運而生。這里的懸念還有一個好處,形成了一個時間上的錯覺,讓我們感覺事件是即將在我們的注視下發生,而不是已經發生,從而給人一種“親歷”整個事件的錯覺,所以觀眾的興趣也就更濃了。
渲染情感與意境
電視紀錄片的一個本質是“紀實”,它和新聞一樣,講究事物的真實性。但是,紀錄片還有一個本質就是它的藝術性,它可以調動一切電視元素來為片子服務,并且可以借用文學、藝術的多種表現手段。在電視紀錄片中,往往是以講故事的方法來結構整部片子。有故事情節,有沖突,有細節描繪,有情感和意境等,而這些效果都需要靠解說詞與畫面、背景音樂等的配合來實現。另外,紀錄片主題深刻,情感豐富,更關注人物本身,它往往在大的時代背景下,于細微處凸顯它的人文關懷。這就需要解說詞進行情感和意境的渲染,以此達到表現主題、感染觀眾的目的。
在《國寶遷臺》這一集的結尾,全景式地再次提到了一些重要的人物。解說者站在今天的時間軸上,對60年前的他們做簡短的一兩句交代,將他們背井離鄉幾十年的艱辛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辛苦有物質的,更有心靈的。片子首先導入一個波濤洶涌、飄渺無際的大海,然后解說詞響起:“60年過去了,曾經伴隨著文物來到臺灣的人們,大多數都已離開人世。60年前,幾乎所有人,在踏上臺灣土地的那一刻,都以為這里只是他們短暫停留的一站。杭立武后來一直生活在臺灣……他再也沒有踏上過祖國大地的土地;高仁俊到臺灣的時候,只帶了一身衣服;那志良到臺灣后,勸大家不要買木質家具,以免回北京時扔了可惜;莊靈的父親莊嚴去世前還在和小兒子念叨,自己終生的遺憾是沒能把這些寶貝再帶回北京去……”在每提到一個人物時,會在飄渺不定的大海這個背景上閃現出他的照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聽到浪花肆虐咆哮的聲音,隨后,解說詞完畢,音樂起,片子定格在這樣一個畫面中:落日余輝下,一葉孤舟搖曳在浩瀚無際的海面上。片子結束。在這個過程中,解說詞以排比的句式很抒情地呈現給我們,將這些背井離鄉之人對祖國大陸的思念之情表現得非常形象、感人,這無疑會給觀眾帶來極大的感觸。
以上四點基本上廓清了時下解說詞在電視紀錄片中的作用與意義,但因為事物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紀錄片和紀錄片的解說詞也是這樣,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顯現出不同的特征。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