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新聞深度報道的崛起,到新世紀初民生新聞的大發展,再到如今高速互聯網下形態各異的終端漸成受眾獲取新聞內容的主渠道,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正被動著接受從收視主平臺轉為內容提供方的競逐現實,雖還未淡出江湖,但霸主地位已被撼動。
民生新聞其實是一種“態度”。這份“態度”體現在新聞主持人身上,是做新聞的一種底蘊、一種理念——“以民為本”,是報道、表述和思辨的基點。
不說大話套話,不回避尖銳話題,把受眾的憂喜當成自家的大事,替民分憂,為民解困,應是新聞節目的宗旨、意志在主持人話語、情態間的生動體現和自然流露,唯此,“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和“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意愿與要求,方能更好地在新聞工作中踐行
很多時候,面對新聞事件所浮現的現象與人物,當事方站在各自的利益角度看待、描述甚至隱瞞、欺騙,而且主持人論述的間接素材往往多過直接的一手材料,若不保持警醒,被誤導、被利用的影響將是惡劣的。這需要主持人持有精確態度,需要我們心存審視、多渠道考證,謹慎引用、論述與表達。更進一步的精確態度,來自于科學、全面和細化的方法,來自于對“精確新聞”或“精確報道”的認識。
精確新聞報道是大眾媒介運用精確的數學語言等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與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融為一體,對新聞事件進行量化的報道、分析。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