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創作如何更準確地表情達意,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從而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一、"表情達意"從理解感受開始
播音創作表情達意準確與否,感受理解是基礎。感受理解不準確,就不可能表達準確。知覺的整體性和選擇性,可以幫助播音員概括、抽象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播出目的和中心思想,以加強播音的規整性、有序性和主次感,形成播音員的自我感受,對稿件內容深層意蘊有獨到的審美認識和感悟,成為有聲語言表達準確性的內在依據。
播音創作就是播音員將稿件的內容和獨特的自我感受準確地用鮮活生動的有聲語言表達出來。越來越多的不準確的語句,甚至是容易讓人產生歧義和錯誤概念的語句出現在廣播電視中,說明一些播音員組織"語意群"的能力還不夠強,常會在面對復句,或是有領屬關系、有較長修飾詞匯的句子時,把握不準,出現停連和重音混亂的問題。
二、"氣韻生動"從語言表現力入手
季羨林先生說,從詞語的表意功能上劃分,可以有三層意義:第一層是詞的"本義",就是能直接看到的表面意義;第二層是詞的"文義",就是詞語在文章中的實際意義;第三層則是詞的"涵義",就是文章中包含的,沒有直接說出來的意義。在播音創作中,我們首先必須清楚地表達出詞語意義的前兩層,但是,做到這一步,僅僅只是達到了表達準確的要求,還沒有達到藝術創作的審美要求。播音創作的審美價值體現在哪里?把稿件中包含的卻沒有直接說出來的涵義獨到地表達出來,使播音創作產生一種神韻,達到審美的意境。
這涵義是稿件中有的,沒有直白表露出來的,是需要播音員感受理解后挖掘出來的,也是融合了播音員自身學識、閱歷、感悟力后形成的獨特的自我感受。但是,這涵義一定要有一種物質形式承載才可以表達出來,才可以被受眾接受、感知并欣賞回味。這一物質形式就是聲音。聲音以一種線性傳播的方式傳達給受眾后,它無常的形式就消失了,只有附著于這形式之下的語言的涵義才會遺留下來,這就是被受眾接受的、欣賞的、玩味的神韻,就是語言藝術創造出來的意境。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