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廣告錄音、配音之環境
? ? 如果觀眾可以很好地欣賞影片,幾乎沒有意識到配音的存在,影音達到了完美組合,那么就說明該譯制片營造了一種配音環境。要營造這種環境,除了具備前面我們提到那些要點,還需注意下面這些問題。
? ? 首先,每個配音演員都應該對全片基調有一個了解。配音必須是在這種基調的指導下完成的,否則最后的感覺會與影片不符,即使一個演員配得再賣力,再有表現力,他的配音也是失敗的。廣東電視臺的配音演員黃潤華有過這么一個親身經歷⑤。一次他與一位老前輩同棚配戲,前輩聲情并茂、極為投入,將這段戲配得感人至深、震撼人心,使得一旁的黃潤華不禁潸然淚下。可之后結合全片再次審聽的時候發現感覺完全不對了,聲音怎么也不能與角色對上,當初的感人肺腑現在全變了味道,反而感覺很突兀。之所以會這樣,一方面是因為這位前輩對角色的形象特點定位有誤,另一方面便是沒有抓住全片的基調。他是在基調的約束之外進行的表演,這絕對不行。配音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語言藝術就是因為它要受電視畫面所帶來諸多限制,這包括口型、感情以及全片基調等。每一個限制都要嚴格遵守,如果跨過了其中一個,什么樣的表演都是沒有意義且失敗的。如今,很多愛好者都對經典影片重新配音這種做法極為反感,主要原因就是重配后的水平遠遠不如過去。為什么會這樣?先拋開配音演員的素質不提,單說現在某些配音團體的工作方式就不可能配出什么經典來。每個演員進棚就配音,連一部整片都沒看過,前后情節尚不了解,更別提把握全片基調了。一個沒有基調指導的配音作品怎可能成為經典呢?過去的配音方式,就像我前面提到尚華所說的,所有配音演員在排練室面對循環播放的影片,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練,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對熟了口型,抓住了人物的特點,對如何表現角色的內在氣質也胸有成竹,更把握了全片的基調。演員們知道此處該怎么去表演,怎么釋放感情,釋放的度是多少。雖然過去的配音方式很落后,但卻出了精品。我們先不管先進落后的問題,對于業務而言,出色地完成才是硬道理,不是嗎?如果用先進設備所生產的作品都是次品甚至廢品,那它的先進性又體現在哪了呢?--提高效率嗎?沒有觀眾的譯制片,縱使把效率提到了100%又有什么意義呢?然后再說說配音演員之間的配合問題。先不探究什么深刻道理,起碼有一個現象是沒人敢反駁的,這就是優秀的配音作品基本上都來自一個固定的配音團體,比如老上譯、長影以及曾經的遼寧兒藝、人藝(雖然這些單位如今都已經衰敗,但我們不得不把主要原因歸于體制的落后)。此時,一個新的配音形式出現了,也就是我所謂的"散裝配音"。也有些人把這種配音形式稱為"項目管理體系",一個譯制任務就是一個項目,由制片人擔當項目經理,對整個譯制任務進行統籌管理,他委派一位導演,再由導演從那些分散于各個錄音棚的配音演員中間挑選出最合適的,臨時組建一個配音團體。目前,北京基本上就是這種配音形式。這種方式雖然有它的某些優點,但是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配音演員之間缺乏足夠的默契,即使經常在一起配音,但由于沒有一種劇團式的氣氛影響,也很難達成共有的配音風格。因為對其他演員特點的不了解,以及對全片基調把握的不夠,使得自己在表現時不敢太為過分,否則就像前面那位老前輩一樣,白白抒發一通感情。于是他們會在配音時留一手,感情都釋放到"不溫不火"的程度,以便能和其他演員的風格達成統一,而不會使自己的表演太過突兀。于是每個人都這么去表演,最后的作品也就可想而知是什么樣子了。難怪很多愛好者都抱怨現今北京這邊的配音就如一碗白開水--沒滋沒味。配音是需要對手戲的--起碼在現今的中國,無論那些革新派、金錢至上者是怎么樣的大肆批駁,這也是真理。而"分軌錄音"卻大大破壞了這種對手戲。就像前面說的,演員在配音時需要配合,而這種配合更多地體現在對手戲當中。配二人戲時,兩個配音演員彼此搭梯,在配好自己臺詞的同時也為對方營造了一個最好的語言環境。表演在很多時候是需要一種即興發揮的,而這種發揮時常需要得到對手的啟發。可是在分軌錄音中毫無對手,配音時不但要瞻前顧后,而且缺乏交流感、真實性、互動性、邏輯性,如此配音比自言自語還不如。在這種情況下,各位配音演員就會更加地留一手了,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與自己對戲的演員是誰,就更別說了解他的語言習慣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對方接得舒服,他不得不把語氣和感情釋放到一種普通狀態。這就像4×100米接力跑,如果隊員之間從來沒有配合過,那么在交接棒時,為了不出現意外,遞棒的隊員勢必要減慢速度,而差距往往就在這個環節上拉開了。雖說現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已經普及"分軌錄音"了,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以我國當今的國民素質也許還無法適應每一樣先進技術,也許它的先進性在我們這里就體現不出來,甚至幫了倒忙。所以不要一味地追求先進,時刻都要符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出好作品才是目的。再說說配音腔的問題。很多配音反對者都說譯制片總有一種配音腔,而這種腔調有悖于生活化原則,即使你閉上眼睛聽也會辨出它是譯制片還是國產片。筆者認為譯制片的說話方式不同于國產片是很正常的。兩國的文化差異,語言特點等很多方面都會導致說話方式的不同,雖然我們將它譯成漢語,但是某些特點還是要盡量保留的,比如西方人說話的夸張,日韓人說話的頓錯都需要特別注意。如果我們拿中國腔調配音,最后的效果會更加恐怖,那么反對者的叫囂聲就會變得更加兇烈了。最后談談配音的生活化。所謂生活化,是要表達一種真實,既不是缺乏內涵、空洞呆板的為說而說,也不是過于夸張以致矯揉造作的"舞臺腔調"。一切都以真實為基準。要做好這一點就要在了解全片基調的前提下,分析好角色特點,使得配音最符合形象的要求。但生活化并不意味著跟現實生活的說話方式一摸一樣。配音語言雖然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一種藝術語言。我們在表現角色時,要時刻注意"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區分⑤。千萬不能認為平時說法的方式就是最好的配音方式--決不是。我們不能誤把"生活真實"拿到表演當中作為藝術來看待。關于這一點,中央電視臺國際部的譯制導演張偉有這樣一段說明:"我們這里所講的'生活'與'真實'是具有特殊意義的,而不是指那種處于完全自然狀態中的生活,也不需要這種狀態體現的真實。所指的'生活'是經過集中、概括、提煉、加工的現實生活。一言以蔽之,是經過藝術升華的'生活'。"⑥我把"配音環境"放在最后一塊來寫,絕不是因為它在配音過程中處于最后一個環節,像全片基調這種問題需要在配音之前就把握好,而配音演員之間的配合,以及配音時的腔調等問題也是蘊含在配音過程當中的。我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為它覆蓋全局,從全片這個大角度來把握配音,前面三點更多強調的是某一處細節。而配音的最終效果也便是將觀眾帶入這樣一種"配音環境"當中。
寫到這里,配音表演的過程大致就介紹完了。下面再概括一下我的內容:
"一個基本"--對口型是配音最基本的要求;
"兩處展開"--抓住人物兩方面特點,在形象特點和音色特點上分別展開;
"三面升華"--通過造型能力、變聲能力、情景再現能力使配音的魅力全面釋放,將配音升華為一種美麗的藝術;
最終達到一個"配音環境"。
藝術理論在藝術創作當中是不起作用的,但是對于認識和感受藝術卻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寫了這個半理論不理論的東西,目的只是幫助那些有興趣了解配音的人進一步認識它。經過一個月的資料整理和構思,這篇《配音表演淺談》終于完稿了,我知道這當中還有很多不全面不完善的內容,和不客觀不成熟的觀點,但是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這篇東西也算是我對配音的一個小小的貢獻吧。希望大家提出更多不同意見,我一定虛心接受。另外,文中的觀點也許會隨著我年齡和見識的增長發生變化,我想這也是正常的,因為配音和這個行業本身也在不斷地變化著。
? ?配音云【】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