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檔案事業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若以1965年組建沙洲縣檔案館起算,至今已走過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在1981年建立沙洲縣檔案局后,1986年局(館)隨撤縣建市更名為張家港市檔案局、館。一路走來,篳路藍縷。一代代張家港檔案人恪守著“記錄歷史、傳承文明、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的諾言,辛勤耕耘,不懈進取,攀上一座座事業高峰。1992年、2008年、2010年,張家港市檔案館先后晉升為江蘇省一級檔案館、國家二級檔案館、國家一級檔案館。“八五”至“十二五”期間,張家港市檔案局多次被評為江蘇省檔案系統先進集體、蘇州市檔案系統先進,連續二十多年被評為張家港市文明機關。時至今日,張家港市檔案館已有25名工作人員,其中高級職稱2名,大專以上學歷占95%,新館面積8691平方米,館藏檔案資料30萬卷、冊,逐步成為一座融“檔案安全保管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檔案利用中心、政務信息查閱中心和電子文件(檔案)備份中心”五位一體的、集檔案保管、信息傳播、社會教育、文化交流、服務公眾等功能的現代化公共檔案館。
冷暖春秋?珍愛銘心
張家港檔案事業的發展一直以來都得到各級領導的深切關注、關心和支持。市委、市**持續加大投入,落實檔案保護經費及其他專項經費,切實解決檔案事業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檔案事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張家港市委書記姚林榮、市**副市長華紅先后專程來館視察指導檔案工作,多次對檔案工作作出批示。國家檔案局局長、中央檔案館館長楊冬權、江蘇省檔案局局長謝波、蘇州市檔案局局長肖M先后多次親臨視察指導。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原則,全市各級單位*委、**及各部門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檔案工作組織機構和管理機制,積極改善軟硬件設施,有力地推動了檔案事業的快速發展。
堅守蘭臺?碩果芬芳
“從檔案設施設備、檔案數量、檔案工作人員數量、檔案的利用情況來說,都是全國(村級)一流的”。2015年3月25日,國家檔案局局長、中央檔案館館長楊冬權在江蘇省首家村級檔案館――永聯檔案館視察時連連稱贊。得知金港檔案館(在建項目)面積將達7000平米,他又指出“這將是全國最大的鄉鎮檔案館”。
多年來,張家港檔案人始終堅持創新的發展理念,勵精圖治謀求高位發展,在檔案工作的各個方面大膽探索、先行先試,打造了多個示范品牌,在全省檔案系統中引發了強烈反響。2005年在全省率先建成首個“電子文件中心”,累計上載文件13.8萬份,點擊近10萬人次,并成為張家港市門戶網站“政務公開――文件庫”欄目數據主要來源;2012年在全省檔案系統率先建成首家“圖片中心”,存儲各類圖片30萬張;2013年率先建立全省檔案系統首個音視頻檔案管理庫,累計貯藏9214多件音視頻檔案,時長達4萬余分鐘;2013年率先建成全省首批“中小學生檔案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累計接待全市40多所學校的20000多名小學生,開展檔案教育活動20多項,2014年率先在全省開展“智慧檔案館”建設;“永聯檔案館”及“張家港市圖片中心”先后榮獲“全省檔案管理與服務最佳案例”。
同時,張家港檔案局將檔案工作的觸角,延伸至全市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打造出一個科學合理、覆蓋全面的檔案管理新格局。晉升為“國家一級檔案館”的市檔案館、全市首個機關檔案中心――人社檔案中心、全省首家區鎮合一檔案館――楊舍檔案館、獨具特色的錦豐鎮檔案館、全省首家村級檔案館――永聯檔案館以及30多戶家庭建檔示范戶,延伸了全市檔案工作的縱向管理鏈;覆蓋市鎮兩級機關、所有行政村(社區)的587個省星級檔案室、囊括上市、國有(控股)及大中型民營的500多家建檔企業、納入重點監管的160多項重大建設項目以及人社、教育、衛生、房產、計生、民政等30多家民生部門,拓展了全市檔案工作的橫向管理面。“張家港檔案工作一直走在省市前列,各項業務建設卓有成效,尤其是在檔案管理網絡建設方面,已經由市、鎮向村(社區)延伸,由機關向企業、重點工程及民生等領域拓展,已經達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形成了良好的局面”,2012年11月江蘇省檔案局謝波局長視察張家港檔案工作時給予了高度肯定。
城事記憶?歷久彌新
檔案,歷來是城市發展的記憶寶庫。走進張家港市檔案館,翻閱30萬卷(件)檔案,我們能回味百年沙洲的溫暖記憶,感受港城大地橫亙千古的發展軌跡。仔細閱覽3604件“張家港精神”檔案資料,我們能切身體驗“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激情歲月,港城萬千兒女波瀾壯闊的創業畫面清晰展現在眼前。飽覽館藏的6705件名人檔案,我們可以追尋28位港城先賢俊杰追求卓越的堅實步伐,內心自豪油然而生。從16萬張“港城影像記憶”的圖片中,我們能穿越時光,重回那個革命抗爭年代、那段改革發展大潮,亦或是兒時的那段快樂時光……
服務民生?以人為本
2013年,市檔案局創新推出了“民生檔案遠程共享平臺”。平臺通過現代網絡通訊手段,整合了館藏的200多萬條包括婚姻檔案、獨生子女檔案、建房審批檔案、知青檔案、退伍軍人檔案、林權檔案、土地證存根、工商登記檔案等8類民生檔案信息,與全市10個鎮(區)、28個村、2個重要民生部門進行互聯共享,實現民生檔案查閱的市、鎮、村的三級覆蓋,真正把檔案送到“百姓的家門口”。基層群眾只要持本人身份證,到離家最近的“民生檔案信息查閱中心”,便能免費查閱、調取自己的有關檔案,無需再到市檔案館查閱,既節省了時間,又簡化了手續。
“非常方便,以前查檔路上要花費上一兩個小時,現在好了,檔案館就好像在家門口一樣。” 家住鳳凰鎮??村的張大爺高興得說到。(補查檔畫面)
查檔免費、“館長接待日”、查檔專家會診制、查檔之星評比、查檔工作群眾評價……這都是近年來張家港市檔案局創新推出的便民服務舉措,有效地促進了工作效率、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三大提升”。近三年,張家港市檔案館年均為社會各界提供檔案利用1.5萬人次 ,提供檔案資料1.8萬卷(件)次,群眾總體滿意度達99.98%,創建的“大檔案,心服務”服務品牌被評為張家港市十佳機關服務品牌。
本站所有
文案和
新聞均來自互聯網,由
配音云收集整理,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聯系QQ:327468121??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