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中有關地域文化、職場倫理和都市愛情的多維敘事,在“反雞湯”式的表達下,呈現出有別于傳統現實主義題材的新變化。
12月上旬開播至今,電視劇《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收視逐漸走熱,在同期播出的國劇作品中市場表現亮眼,同時以“北上廣”這一中國特大城市的指代詞,迅速聚集了互聯網話題熱度。
以北京為敘事窗口,《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呈現了一家婚慶公司的男女青年相熟、相知并共度難關的都市情感故事。這些年輕男女生活背景各異,有北京土生土長的,有早年來到北京憑借努力終于嶄露頭角的,也有剛到北京的職場新人。他們性格、際遇各異,在社會交往中建構出涵蓋地域文化、職場倫理和都市愛情的多維敘事,故事顯露出更為真切的現實主義色彩。
“京片子”渲染城市味道
承接前作《北上廣不相信眼淚》(以下簡稱《北上廣1》)的議題設置,《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以下簡稱《北上廣2》)繼續談論年輕人在大城市的生存奮斗與生活體悟。有所區別的是,敘事場景從之前的廣州轉換到了北京,同是一線城市,但故事主調有所轉變。前作故事發生在廣州這一中國東南沿海發達城市,有著濃厚的商業氣息,主人公的職場情境是“高大上”的跨國公司,與《杜拉拉升職記》等劇的背景類似,因而故事主線也沿著男女主角的個人奮斗而鋪展;相比之下,《北上廣2》講的是北京故事,城市氛圍和生活氣息與廣州迥異,作為首都的北京,有著其他一線城市可能不具備的高度集中性。在這一點上,其獨特的地域文化氣息構成了全劇區別于姊妹篇前作的調性差異。
語言是構筑文化氣息的基本要件,也是最具說服力的文化表征。劇中,朱亞文飾演的王茂是地道的北京人,嘴皮利索,口音有著濃重的京腔,話語間帶著一種皇城根下的文化自豪感,這符合不少“老北京”的特點。王茂一角的臺詞數量巨大,而且語速極快,對于北京觀眾而言聽著倍感親切,對于其他觀眾來說,這也造就了一場“京片子”的文化奇觀。
方言帶出了城市味道,時時刻刻提醒著觀眾——這是北京,這令《北上廣2》比《北上廣1》更易讓觀眾入戲。如之前所說,《北上廣1》的發生地在廣州,但粵語并未成為全劇的背景性文化要素,反而是男女主角的北方口音模糊了地域特性,使得故事的背景看起來可以切換到任何一個國內城市,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作品對于大城市生存問題的主旨回應。
在北京的“外地人”構成了北京城市文化的另一注腳。劇中,陳妍希飾演的女主角黃依然來自臺灣,帶著軟糯的臺灣腔,這成了她最顯而易見的“外地人”標志——只要一開口,對方立即能反應過來:她不是北京人,是南方人,甚至可以直接判斷出來她是臺灣人。另一位“外地人”是來自廣東的麥琪(Magic),她是劇中唯一有英文名的角色,雖然偶爾不經意地說出一兩句粵語,但她平常的口音卻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
除了黃依然時而不理解個別具有北方方言特色的表達,《北上廣2》的劇情并未設置過多北京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場景,同事小于的遭遇算是其中最激烈的。小于與丈夫離婚后發現自己懷孕,把孩子生了下來,想告知丈夫,婆婆發現后上門辱罵小于,“你們這些外地人就是貪心”,認為小于對自己家中錢財有所圖。
國產都市劇中,城里與城外、當地人與外來者之間的沖突這一故事設置常見。從劇情的進展看,《北上廣2》的確有意建構一個“北京人—外地人”的敘事框架,這一框架以文化差異為主要邏輯,進而承載起為故事戲劇性加碼的任務。但就《北上廣2》所呈現的故事文本而言,“北京人/外地人”在事實上并未搭建起主體敘事結構,文化差異形成的沖突以一種頗為戲謔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敘事框架的整體性搭建,影響了講故事的節奏。
愛情是城市生活的現實主義縮影
大部分都市劇,都有這樣的設定——初入職場的手足無措、商業世界的殘酷、人性的復雜等,造就了年輕人在城市的多情緒交織:迷茫、掙扎、希望、拼搏。在這些現實背景下,愛情往往成了劇情的調味劑,用人與人之間最為純粹的關系和感情,來中和現實生活的壓力和困境。
但在《北上廣2》中,愛情不僅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著色,更是城市年輕人的生活本身。劇中主人公們從事的是婚慶行業,為戀人們籌備婚禮,這是一場重要的愛情儀式。這些年輕人每天見證著形形色色的愛情和婚姻,也對愛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視。譬如男主角王茂,開篇就闡明了他對愛情的態度:“最讓我瞧不起的一種‘怕’,就是怕別人知道自己壓根找不著對象,愣跟那兒裝獨身主義。”這是他在單身女性聯盟講座上說的,對于這些大齡未婚的女子,他顯得不屑一顧,認為她們只是因為矯揉造作、對愛情有著不切實際的想象,才導致單身至今。
其他人物角色對愛情的看法也紛繁復雜,這些在職場上游刃有余、通曉人情世故的城市年輕人,當面臨愛情時卻變得踟躕不前、驚慌失措。“水泥森林”的疏離感令他們不知如何建立和發展一段親密關系,這亦是當下許多年輕人面臨的共同難題。從這一層面而言,《北上廣2》對于現代都市愛情的描摹表現出一種“罕見”的洞察視角——愛情的阻礙等同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淡漠和隔閡,因此,我們可以在《北上廣2》中看到,這些在城市生活的年輕人對待愛情的方式,就是他們生活哲學的體現,愛情便成為生活的一種現實主義縮影。
一場有預謀的“反雞湯”
有不少觀眾稱《北上廣2》屬于“致郁系”,看后容易心生憂郁的情緒。就劇情而言,“致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對職場新人的挫折教育,以及略顯“毒舌”的臺詞。
與很多講述職場的都市劇不同,《北上廣2》并沒有為觀眾講述一個職場新人如何一步步登上“人生巔峰”的俗套故事。相反,起初的劇情是充滿“否定感”的,比如,女主角的職業導師大寶給她上的第一課并非是理想主義教育,而是告訴她做人要低調、嘴要甜,甚至要會喝酒等所謂職場生存的現實邏輯。“做人”先于做事,這與傳統職業劇昂揚向上的奮斗敘事邏輯似乎相去甚遠。
《北上廣2》沒有回避職場中個體的真實壓力和困境,為觀眾真實地呈現了“初入職場被擠兌、職場老手很疲憊”的職場生態。劇中男主角以“毒舌”著稱,他時常一語道破職場潛規則,譬如“在職場上沒有真正的好人,也沒有真正的壞人”,又譬如“工作本來就是痛苦的,各行各業都一樣”等,諸如此類的“反雞湯”。
但《北上廣2》并未止步于“反雞湯”。劇中以黃依然為代表的年輕人,恰恰是在見過了這些職場的灰暗面以后,仍然選擇潛心工作,努力在事業的每一個維度做到極致,用積極向上的基調回應“相信”的主題。這就是該劇在有預謀的“反雞湯”背后,打造的超越庸常現實主義的敘事。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