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配音產業目前還算不上起步,說其仍停留在日本動畫上世紀60年代的幕后水平一點也不過分。動畫配音產業和日本動畫聲優產業在發展歷史上存在巨大的環境差異,這也是為什么大抵同時開始產生配音業的兩個國家的動畫配音產業發展到今天會有如此之大差別的原因所在。具體地說有兩點最為關鍵:第一,中國的電視媒體普及較晚,電視動畫的發展更是滯后了幾十年,像日本聲優產業那樣依靠電視媒體普及和電視動畫發展的合力優勢我們沒有享受到。第二,中國動畫過去一直專注生產藝術片,這種藝術片大部分是無聲的,不需要配音,因此也就對配音產業沒有什么推動作用。即使一些需要配音的,大部分也是樹立典型形象的符號性語言和語氣,低幼化程度高,教育性明顯,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而日本電視動畫一開始就是商業片,以塑造人物為中心,而不是以教育人為主旨。
“全優聲”大賽評委陳旻在談到動畫配音產業落后的時候曾表示:“我國動畫聲優產業之所以沒有達到動漫發達國家那樣的水平,和我國動漫產業還不是很強有關系,因為聲優產業是動漫產業的一個部分,沒有辦法脫離動漫產業單獨發展。”評委張杰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一旦中國動畫發展起來了,中國動畫聲優產業自然而然也就起來了。”
但配音云配音網認為,動畫配音的發展恐非簡單的水到渠成。日本聲優產業發展起來的時候,動畫產業也沒有那么強大,兩個產業是協同發展的,沒有先后順序或一個帶動一個之說。如果將我國動畫配音產業的發展寄望于中國動漫產業快速發展的帶動,那是不現實的,因為中國動漫產業和配音產業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職業化和商業化這兩點上沒做到位。
職業化是指必須建立專業的聲優培訓機構培養人才,必須要用專業的眼光來評判衡量聲優的職業素養。我國目前只有北京電影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少數幾家院校有動畫配音專業課程,距離一個產業需要的人才儲備數量遠遠不夠。在日本,雖然動畫聲優的來源很多樣,除了專業培訓機構以外,還有廣播劇團、戲劇演員、童星等多種出身情況存在,但專業聲優學校仍是培養動畫聲優的主力。
商業化是說必須用商業的頭腦和方式去宣傳、包裝聲優。比如日本動畫片一般會在片尾明確標注哪位聲優配了哪個角色,順序完全按照角色本身的重要性來排列;但中國動畫片要么根本不標注配音演員有誰,要么就是把配音演員堆列在一起,根本不知道誰配哪個角色,而且在排序上也總是論資排輩。這些都不利于動畫配音演員個人品牌的確立,也不利于整個動畫配音產業的發展。
聲優,這個早就應該受到動漫界關注的對象,是否會因為最近兩項大賽的舉辦而就此得到足夠的重視呢?恐怕未必。因為中國動漫產業充滿了各種本末倒置的怪事,比如認為產量多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比如生產者把**而不是市場看做自己的消費群體和買單者等。如果人們對聲優大賽的關注超過了對動畫配音這個行業本身的關注的話,那么,再紅火的大賽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