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英語配音。一大早,霧里村23歲的怒族小伙李世保便要到村頭求比山,采集建設村里公房的木材。沿著近60度的山坡,步行一個小時,他和3個同伴約定在山間一個平地相會。
前幾天剛剛砍到的松木,散亂的堆在半山腰,不少木頭有百公斤的質量。山里沒有運送木材的道路,小李只能和伙伴一同“滾木材”。木材滾過原始森林的陡坡,幾乎就是懸崖峭壁。
山腰到江邊直線距離約2公里多,碩大的木材沿山勢滾落,卷起揚塵。
不少木材在滾落的過程中,發生斷裂,不能使用。這意味著,他們還要到更高的地方去砍伐木材。
“滾木材”需要勇氣、智慧和力量。
于此同時,李世保的爸爸正在為村里的公房忙碌。作為霧里村為數不多的木匠,今年62歲的李文新,一生與木頭結緣。霧里村的大多數房屋都出自他的雙手。
公房的建筑樣式與傳統的怒族建筑明顯不同,李文新約了伙伴,整天忙碌。傳統的怒族房屋,木頭通過榫卯,成為一個整體,也會在局部使用桁架,進行穩定與支撐。在村子通電后,各種加工木料的機械進入到村子,讓木板的拼接代替了圓木的堆砌,省工省料,嚴絲合縫。李文新也慢慢習慣著,機械的便捷和工藝的提高。
在這類建筑中,怒族人對“木和石”的特殊感情延伸到對房屋的擬人化認識上,認為房屋的窗戶是眼,門是嘴,房頂的四角是耳。
俗語道:“門向日出方向,開門靠山,吃穿不愁。” 其門向多選擇對準雄偉的山峰或朝北。窗戶框出怒江微翠,誰能不說這是一幅絕美的裝飾畫。
房屋的肌理與線條,有意無意總是與自然光影框景出神性空間,屋頂角度與神山角度相呼應,十字架借景遠處的雪山,讓族人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與萬物交流。
靠山吃山,畢竟地處喜馬拉雅山地區的察隅,怒江主斷裂和瀾滄江主斷裂由北向南貫,兩側還有派生的縱橫小斷裂,地質情況非常復雜。大陡坡建房,怒族人用木頭建筑分散了房屋的承受力量,世代都采用石頭為基為頂,防潮防水。增加的底層儲物空間雖不到1人,卻是完美改造與適應地形的典范。
霧里村怒主傳統房屋以石板為屋頂,石板房錯落在山間,獨具特色。午飯過后,李世保邀約了伙伴采取石板。收拾好砍刀,鐵釬。穿過青稞地,小李一行人,將采取今年的第一塊石板。
質量上乘的石板隱藏在泥土里,石板成青色,層層疊疊。為取出完整的巨大石板,小李和伙伴們格外小心,輕輕挖掘,輕輕剝離,輕輕放置。
按照怒族人的說法,一塊完美的石板,將陪他們過一生。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