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出席上海電視節開幕論壇“文化傳承與當代創新——中國電視節目自主創新高峰會”,并發表開幕演講。整場演講圖文并茂、半即興,用有高度、接地氣的方式,總結了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發展的階段性成果,為繼續做好自主創新提出新要求、新目標。
2017年6月13日下午,2017上海電視節開幕論壇“文化傳承與當代創新——中國電視節目自主創新高峰會”舉行。論壇強調進一步樹立“中國原創”的文化自信,進一步明確了“自主創新”的發展方向。
本次論壇的舉辦,距總局2016年6月正式發布《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的通知》剛好滿一年,論壇成為總結自主創新一年來的成效、分析當下廣播電視節目生態、展望自主創新下一階段發展的重要契機。
央視主持人制作人董卿代表《朗讀者》、黑龍江電視臺臺長楊晶代表《見字如面》、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視中心*委書記李逸代表《詩書中華》、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副臺張軼敏代表《開卷有理》、上海唯眾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楊暉代表《老媽駕到》,在論壇上分享了節目自主創新的經驗心得。
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節目研發部主任吳克宇,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胡正榮,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總裁王建軍,圍繞自主創新話題,進行了不同角度的交流。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出席論壇,發表了主題為“堅持文化自信和自主創新 努力攀登正能量高峰”的開幕演講,總結了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發展的階段性成果,為繼續做好自主創新提出新要求、新目標。整場演講圖文并茂、半即興,有案例點評、有政策闡釋,既有高度又接地氣。
以下為演講摘要
***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創作繁榮發展,但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總局也提出,有一些節目,既不攀登正能量的高峰,又不觸碰負能量的底線。
應該持續研究攀登正能量的高峰。如何攀登?就是通過文化自信和自主創新。
2013年的時候,我在一個場合講到過未來廣播電視節目發展的方向,提了三個關鍵詞:公益、文化、原創。現在四年過去了,今天的電視節目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態?可概括成一多、一熱、一冷。
一多——公益元素多起來了。
一熱——文化類節目熱起來了。
一冷——引進模式冷下去。
公益元素多起來了。總局于2012年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兩年后推出《關于做好2014年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編排和備案工作的通知》,2016年發布《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的通知》,不斷加強衛視調控管理。網上形象地將這些政策稱為限娛令1.0版、2.0版、3.0版。
2014年的通知,也就是“限娛令2.0版”,提出結構化管理,要求衛視要播出八類公益性節目,且播出占比必須達到30%。這就決定了從此以后,衛視的節目結構里面有30%的公益類節目,衛視的定位基本確定。
總局鼓勵各類節目加入公益元素。比如央視的《等著我》,幫助老百姓尋找失散的親人好友;還有過去的一個節目《中國夢想秀》,為普通人圓夢;《閃亮的爸爸》讓明星到貧困小學去支教,做一些公益。
文化類節目熱起來了。董卿之前在總局例會上分享《朗讀者》的經驗,業界非常關注,分會場座無缺席。還有《見字如面》《詩書中華》這些文化類節目,大家都給予很高的評價。
?? ?
引進模式冷下去了。去年7月1日《中國好聲音》的制作方宣布放棄引進模式,自己原創《中國新歌聲》,這釋放出了明確的信號——現在的電視機構不再像以前那樣迷信和依賴引進的模式,而是要開始走原創之路。
總局對引進模式的管理,可分成這么幾個階段:
2012年“限娛令1.0版”出臺的時候,我們對境外的電視節目模式采取了備案制,要求引進模式要向總局報備。
2014年,總局推出限制新引進的政策,規定新引進的境外模式不能在22:00前的黃金時段播出。
2016年,強調自主創新,進一步加大了對引進模式的調控。把黃金時段延長到了晚上22:30。新引進的節目模式,第一季只能在22:30以后播出。同時對衛視引進的量也做了限制,每家衛視最多只能播出兩檔。
這幾年,中國出現了一批精彩的自主原創節目,我們應該有這個自信。比如中央電視臺的《挑戰不可能》《加油向未來》,再比如《中國詩詞大會》,是純原創類的節目。2016年我為《廣電時評》寫的創刊辭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現在還過度依賴于境外節目模式的話,有可能我們的中國文化要轉基因。”什么意思?傳播中華文化,靠境外的節目是實現不了的,只有自己原創。
《詩詞大會》第二季增加了一個環節叫飛花令,源自主創團隊在高鐵上看到小孩和父親在玩飛花令。東方衛視的《詩書中華》,舞美采用一個概念——曲水流觴。什么意思?古代人把酒杯放在小溪邊上,讓它順著水走,走到誰面前,誰就把它喝掉。文人墨客用這個方式來吟詩做賦。這些靠引進是解決不了的。
去年9月的時候,我們在山西開了一次自主創新的座談會,田進部長提出“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這是我們自主創新的發展方向。
《奔跑吧》是讓我困擾了三年的節目,今年終于有了一點變化。今年《奔跑吧》在黃河邊上搞了一個黃河大合唱,李晨哭了,網上一群網友也哭了。實際上這個《黃河大合唱》感動了很多人。這期節目的播出恰好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前夕。后來我看到這個情況,跟他們說,“你們可以把這一段放在論壇轉播的前后,作為墊播片播出”。浙江衛視采納了意見,效果很好。這個節目片段,能讓人們有一種今夕對比的感懷:80年前中華民族任人蹂躪,中國人發出《黃河大合唱》式的吶喊。今天再看“一帶一路”和當今中國的國際地位,就會感慨今天的中國的確是更加強大了。
藝術家是迎合觀眾還是引導觀眾?
迪士尼的創意總監約翰·拉塞特有一句話:藝術家負有引導觀眾的職責。不能是觀眾要什么給什么。大家現在都抱怨說紀錄片進不了院線,紀錄片的收視率不如影視節目。抱怨解決不了問題,我們要去引導,不能總是以抱怨觀眾為借口,藝術家要把優秀的產品推給觀眾,引導觀眾接受優秀的文藝作品。
節目既要有營養,還要有味道,要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最近微信上熱傳一篇文章——《哈佛教授: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一個民族特征,卻讓他們屹立至今》。
文章說,西方只有洪水的神話,而中國有治水的故事,有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等故事和神話,中國人的祖先用這樣的故事告訴后代:可以輸,但不能屈服。
這么多這么好的大IP,我們為什么不能基于它們做出一批新的作品來?
今年總局推動的中國民間故事動漫工程,就正在做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故事。
“中國夢是每個人的中國夢”。最近央視推出的《出彩中國人》令大家動容落淚,這個節目的名稱就是從這兒來的。
深入生活、下苦功夫才能講好中國故事。有兩個團隊最近在做兩個紀錄片。一個在黑龍江的五常縣,在那里扎根,團隊非常有雄心,要連續做五年,每年選一個村,每年拍一個系列。前兩天他們反饋的信息說,剛進村的時候還有一點擔心,不知道是否可以抓住好看的人物和故事。但是在那里待一段時間之后,發現只要和農民待在一起,每天都會有精彩的事情發生。
另外一個團隊在怒江的高山上,那個山非常高,攝制組上去就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他們在那里要拍5個多月。為了選點我去了云南,到了哈尼梯田。大家知道哈尼梯田是非常美的景觀,但是可能不知道那里是貧困地區。當地農村之前一畝水田一年的收入只有1000塊錢,怎么解決脫貧問題?當地領導很有智慧,請了農業部水產科學部的首席科學家,到那里去了8次,請他培育出一種不往泥里鉆的泥鰍,因為泥鰍一旦鉆穿梯田的田埂,水就會流掉,梯田就沒有辦法種植了。研究出這種泥鰍之后,農民的收入來源增多了,每畝水田的年收入提高到了8000塊錢。這就是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真實故事、生動故事,就像有句話說的: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積淀多少真情。
“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是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我們今天所做的,就是為了培養創作史詩的雄心。相信只要我們努力,一定可以創造出更多優秀作品!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