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各種腔調的問題出現得比較集中,簡單說一下個人的看法。首先我們在面對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風格、不同時代背景的作品的時候,是會通過調整表達方式、語氣語調以達到貼合和區分的效果,比如現代都市題材的作品,里面角色說話的總體風格會比較貼近我們的日常言談方式;古裝戲發生在古代,我們就要考慮彼時的人說話應該是什么樣的,可能會更板正,甚至會有一些顯得文縐縐的用詞(但我們誰都沒有親身經歷過,所以只能是推測或想象);還有用漢語給非漢語作品代言的譯制作品,會考慮對方的歷史文化背景,甚至語言特質和語言習慣(比如有些地區的人會說“我的上帝”,有些地區會說“真主保佑”),在賦予角色表達方式的時候都是需要考慮進去的。這樣一來勢必會形成各種所謂的“腔調”(我們姑且使用“腔調”這個詞),這種情況確實是存在的,但無論使用哪種“腔調”都要有一個基本前提:符合角色的內外表現。內指的是角色的所思所想、內心活動,外指的是角色的舉手投足、行為舉止。如果是有幕前人物呈現的作品,我們就把錄好的臺詞和畫面放在一起審視,覺得不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整(直白地說:比如覺得自己錄得過于扭捏,可以試試再淡定一點,錄得過于波瀾起伏,可以試試再樸實一點);如果是廣播劇之類的沒有可以真正看到動作的表演的作品,在錄制之前一定要在腦海中把角色的內外表現盡量細致地勾勒出來,錄完之后,在審聽的過程中要和自己勾勒出來的形象進行匹配,再進行調整。最后想說的是,凡是容易獲得的,都不是高級的,語言表達是一個需要不斷積累微觀感受的技術,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希望這段文字能幫到你。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