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吃的法則里,風味重于一切。中國人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食品清單上,人們懷著對食物的理解,在不斷嘗試中尋求著轉化的靈感。
?
天一放晴,姚貴文就把竹匾搬到天臺上。這些豆腐球是他和妻子幾天的勞動成果。有些豆腐已經略顯微黃,但這種程度的改變遠遠不夠,姚貴文還要再耐心等待幾天。干癟堅硬以及黑褐色的表皮,才是成熟的標志,這種變化來自于自然發酵。
一盆燒得恰到好處的炭火,是姚貴文下午工作的關鍵。位于云南紅河地區的建水古城,古稱臨安。在1200年間,一度是中國西南的重鎮。如今時間已經讓炫目的榮耀褪色,和云南的許多小城一樣,建水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種文化的摻雜,形成了特有的氛圍和格局。炭火的熱力讓堅硬的豆腐迅速膨脹,建水人很會享用這種由風干和發酵打造出的特殊味道。蘸豆腐的調料各有不同,但是對姚貴文來說,豆腐本身的質地才是最重要的。河谷地區的溫暖很容易讓豆腐發酵,而適度的干燥又讓它們不至于腐敗,對于風、水、陽光和豆腐之間的微妙關系,姚貴文比任何人都要敏感。
在建水最著名的大板井旁,女人們單靠手指的合作,就構建起一條豆腐的流水線。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徑達到罕見的3米,幾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做豆腐的各個環節都和水密不可分,大板井水是天然的軟水,甘甜并且富含礦物質,周圍的豆腐坊因此受益。雖然遠離大板井,但是姚貴文的豆腐也用大板水。因為建水有專門的送水人,盡管自來水是現代生活的標志,可建水人依舊偏愛井水。擁有128口水井的建水人很懂得水,中國人相信,水能滋養人的靈性和覺悟。這一點就仿佛水對豆腐的塑造,兩者間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共通。
發展的速度飛快,這改變了建水的很多事情。在漫長的時間里,一些變量消失了、一些變量被修改,還有新的變量加入進來,總有一些經得起時間的磨礪,保留了下來。在姚貴文和王翠華夫婦眼里,每一顆豆腐都很珍貴,它們能夠幫助自己供養子女,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在1000多年里,伴隨著北方民族的數次遷入,豆腐代表的中原飲食文化,已經深植于西南邊陲的這片富饒之地,并且演繹出自己獨特的氣質。
食品宣傳片解說詞之一:《舌尖上的中國》經典解說詞摘錄(二)
CCTV紀錄頻道拍攝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之后,掀起了全國各地觀眾的觀看熱潮,一躍成為網絡上最火熱的焦點話題。本版特別選取片中解說詞的精彩片段,讓讀者借著文字的指引,回味美食、情感和文化中濃郁的中國味道。
在中國北方的遼闊草原上,蒙古族的牧民也被另一種乳白色的美味滋養著。9月下旬,烏珠穆沁草原已經褪去了綠色,孟克和家人抓緊時間,趕在嚴冬之前,進行最后的出場放牧。草原的深秋充滿寒意,干燥的牛糞可以讓爐火,燒得更旺一些。奶茶是早餐永遠的主角,磚茶、黃油、炒米以及鮮奶,是一鍋奶茶的重要內容。奶豆腐是幾天前做的,草原上的人離不開奶茶和奶豆腐,無法靠蔬菜和水果來補充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都可以從這里獲得。
草原有著神奇的化繁為簡的能力?!澳緺佟笔敲峡说呐#幵诓溉槠?。媽媽要想順利從母牛那里獲得鮮奶,得先過小牛這一關。鮮奶已經不像天氣暖和時那樣容易發酵了,媽媽要抓緊時間趕制酸奶豆腐,作為漫長冬天的儲備。表皮的酸奶油先被小心地舀出來,這是很珍貴的部分。發酵的牛奶結成塊狀的凝乳,蛋白和乳清在火力下分離開,乳清不會被浪費,它們最適合喂牲畜。需要不停地攪動,這樣奶團才不會粘到鍋底。當最后的乳清被徹底耗干時,奶團被趁熱盛進模具中,孟克把新鮮的奶豆腐,最先遞到爺爺面前,那是最好的美食。
一直向南,幾千公里外的云南幾乎是同樣的情形。粗重的木筷被靈活地使用,一個光滑的“牛奶團子”很快就被揉了出來。三兩下后奶團子被拉扯成片,卷上墻邊的竹架。在遠離北方草原的云南大理,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來轉化這里的牛奶。乳扇被晾到院場里風干,像是掛起了巨大的風鈴。這種遠隔萬里的默契,或許要追溯到蒙古人開疆拓野的年代。在800多年前,忽必烈時期的蒙古人遠征到云南,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帶來了遙遠家鄉的奶食味道。他們不會想到,這種轉化的手法一直被流傳下來,生機勃勃。
草原之外的地區,游牧被農耕取代,人們沒有條件大規模地放牧牛羊,有限的土地首先被用來耕種。乳制品最終沒能在中原的廚房占得一席突出之地,農耕文明中的人們轉而將目光投向另外一種植物資源——大豆,去獲取寶貴的蛋白質。這對歷史上缺乏肉食的中國人來說,既是智慧,也是一種幸運。中國的豆腐在清寡中暗含了某種精神層面的氣質,古人稱贊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貧,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順其自然”。
安徽南部,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溫潤的氣候,促成了人們恬淡保守的氣質,也孕育出了一種附著著白色菌絲的奇特食物——毛豆腐。還沒到能夠大量生產的季節,方興玉家的毛豆腐奇貨可居,在中午之前就會告罄。濃密的絨毛帶給人們豐富的聯想,比如說動物。這里的確有生命,白色的細絲是毛霉菌的菌絲,是它們賦予豆腐新的活力,很難想象這種食物是如何誕生的。如今,方興玉把豆腐坊的大部分工作交給了大女兒。作為家中的長女,媽媽把她和豆腐坊的未來聯系在一起。
制作毛豆腐的關鍵,在于用自制的發酵“酸水”來點鹵,酸性物質同樣可以讓大豆蛋白凝固。但是“酸水”更大的意義在于,伴隨著點鹵的過程,其中的微生物們也隨之流入,像種子一樣被埋植進豆腐當中。方興玉是不會在濕熱的夏天做毛豆腐的?!吧D锰臁崩?,人們很難控制豆腐發酵的走向。但是在其他的季節里,徽州溫潤的環境,卻能引導微生物們走上發酵的正軌。方興玉希望與這有關的一切自己的女兒都能夠學習和領悟到。這些絨毛,它們是霉菌、酵母菌和細菌們是否和諧生長的指標,直接關系到發酵的進程,以及最終味道的鮮美與否。
深諳美食的徽州人是毛豆腐的知音,吃法可繁可簡。在老徽州眼中,一點辣醬就可以讓炭火上的豆腐錦上添花了。豆腐的內部已經大為不同了,毛霉菌分泌蛋白酶,讓大豆蛋白降解成小分子的胨類、多肽和氨基酸。這一系列轉化,賦予了豆腐異常的鮮美,這種濃郁的風味,被徽州人稱作家鄉的味道。
食品宣傳片解說詞之一:《舌尖上的中國》經典解說詞摘錄(三)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之后,掀起了全國各地觀眾的觀看熱潮,一躍成為網絡上最火熱的焦點話題,真可謂天南地北話“舌尖”。本版特別選取片中解說詞的精彩片段,讓讀者借著文字的指引,回味美食、情感和文化中濃郁的中國味道。
菌絲間細小的顆粒是散落的孢子,那是毛豆腐成熟的標志。聰明的中國人,對這些微小生物的運用得心應手。事實上,這種轉化的智慧,在更為久遠的年代里,就已經熠熠生輝了。酒,應該是人們利用微生物進行食物轉化的最早的案例了。用稻米釀出的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
立冬的清晨,紹興的天空開始下起小雨,這對釀酒師傅們來說是個好征兆。酵母菌喜歡江南冬季,這種綿長而又不劇烈的冷。在酒廠的老車間里,師傅們進進出出,準備著祭祀用的貢品。今天是請酒神的日子,沒有人怠慢,即便是最好的釀酒師傅,也無法保證年年都能釀出好酒。因為有捉摸不定的天、風、空氣、還有菌。每一年的儀式都是釀酒師們對自然表達的一種尊重。紹興的黃酒冬釀即將開始。
和紹興處在同一緯度線上,同屬古越地區的安徽省休寧縣。73歲的程進順,也在忙著釀造自家的糯米酒。對于老人來說,做酒算不上一件難事。富庶的江南地區,稻米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年前正是農閑,做幾壇米酒祭神敬祖、招待客人、犒勞自己,都是自然不過的事。
蠶繭般的酒曲是釀酒的靈魂,可以把它理解成“接上了菌的種子”。這些稻粉和辣蓼草的混合體,里面沉睡著形形色色的發酵菌,等待合適的時機蘇醒。程進順把碾碎的酒曲,均勻地和糯米拌在一起。酒曲是中國人了不起的發明,是人們試圖捕捉和馴化微生物的最古老而有效的嘗試。這是釀酒中最重要的一步,它們將帶來轉化中最神奇的部分。
拌好的糯米被撥出一個深深的酒窩,再把指縫間的每一粒米都抹進缸中,撒上最后一把酒曲,之后的一切都要交給時間了。那些霉菌,將會把糯米中的淀粉變成糖,而酵母菌們負責把糖變成酒精。在黑暗中,仿佛傳來發酵菌們歡快的歌聲,時間越久,酒越醇香。黃酒綿長而厚重,中國人可以從這一種飲品里,同時品味出“柔”和“剛”兩種境界。
飲黃酒的紹興人不瘟不火,他們對傳統的固守,也有滋有味地流淌在舌尖上。紹興人離不開醬油,這幾乎成為紹興最醒目的一種味覺標記。什么都可以醬一醬再吃,足夠的鹽度可以讓食物在濕潮的環境里久放不壞。在醬油里翻滾過的任何食物,都被賦予了濃重的醬香味,它們被本地人稱作“家鄉菜”。這里是自古的繁榮富庶之地,如今許多人家仍然樂于枕河而居,過閑適的日子。
城外的安昌古鎮,街市臨水而建。正是做臘味的季節,長短的竹竿上彰顯出富足。安昌的臘腸在中國的江浙一帶很有名氣,臘腸濃厚的滋味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本地釀造的醬油。醬園里,露天的空場上,排列著上百只碩大的醬缸。56歲的丁國云依然身手矯健。醬料粘稠、厚重,需要人力定時地上下翻動,醬缸內的發酵才會均勻。在這些醬缸里,微生物的世界互相制約、此消彼長。醬缸修修補補,用了幾十年。陽光的暴曬能夠激發菌的活力,但是雨水可能會搞砸一切。醬缸的帽子,不時被拿下來,扣上去,時間就在這反復的聲響里流走?!爸袊尼u”在人類的發酵史上獨樹一幟,數千年間,它成就了中國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礎。
在中國的北方,醬的意味更加直接。王月英家的醬缸里,只剩下一層缸底。足夠的鹽度,讓醬在嚴寒中也不容易結凍。在寒冷的東北,長久以來,鹽以醬的形式成為人們身體和心理的一種依靠。再過3個月就是下新醬的時候了,但是準備的工作卻要從現在開始。
莊立云是王月英的女兒,今天,媽媽要為明年準備新醬坯,已經出嫁的她要回去幫一把手。做醬是東北人家的大事情,鄰居也趕過來幫忙,煮熟的黃豆在鍋里直接被搗爛。在中國的東北地區,人們做醬只用大豆這一種材料,這樣的單一也是一種奢侈。
黑龍江,有中國最肥沃的黑土地。這里的耕種和收獲急促而短暫,卻能出產最好的大豆。溫暖的火炕上,6只手合力把豆泥堆砌成型,醬的味道甚至可以成為衡量一個主婦合格與否的標準。捆綁結實的醬坯被掛上墻,在之后的兩個月里,它們靜靜地發酵,等到來年春天,再開始更深入地轉化。
所有這些充滿想象力的轉化,它們所打造出的風味,和對營養的升華令人嘆為觀止,并且形成了一種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傳承。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配音文案文稿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