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就來談談我的一生吧。”當天下午三點,隨著吳俊全的一句開場,觀眾瞬間走進了他的聲音世界。作為八一電影制片廠著名配音演員和配音導演,吳俊全先后為數百部電影和上千集電視劇配音,尤其是用方言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配音,他的聲音家喻戶曉,被稱為影視界的“奇才”。
“我四歲便跟著父親先后到了湖北、河南、陜西、四川等地,我到了一個地方我便像當地的小孩學方言,這就給我的電影語言打下了基礎。”為了闖出屬于自己的語言天地,吳俊全非常刻苦,每天五點半就開始練習“學習配音是非常辛苦的,語言老師也非常嚴格,臺詞課等非常多。”
艱苦勤練了兩年,吳俊全的老師告訴他:“孩子,你別念了,你以后就吃這碗飯了!只是你以后念的不是臺詞,你要念的是文化!”現在回想起老師的這句話,吳俊全仍感慨不已,對他來說,配音不是一門簡簡單單的語言藝術,它更是一堂人生課,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藝術修養、配音技巧、臺詞背誦等綜合能力。
講座中,吳俊全還回憶了自己的經典之作《走向共和》。在他眾多作品和塑造的眾多角色中,“李鴻章”頗具代表性,可以說是一代人的回憶。 “這個電視劇2003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當時錄到最后一段醇親王的話時,我錄完便淚流滿面,但我很納悶怎么配音間里毫無聲音,是不是沒有錄好,等我再回頭一看,大家掌聲一片。”
相對于表演而言,配音藝術大多是在幕后工作,但吳俊全很享受,“我就是安安心心地做好幕后工作,認認真真的做好配音這一件事。” 吳俊全還提到,以前配音是用膠片,“一個膠片是九分鐘左右,要求一個字也不可以錯,錯了就全部毀了又要重來。”于是熟練、心理節奏、把握角色都成了配好音的重要條件。
從事電影配音藝術40多年來,吳俊全始終將配音這門深奧的學問放在心尖上。“用什么樣的手段、什么樣的聲音來表演人物性格和狀態,這是需要自己有一定的經歷的。有人說你有一副好嗓子,但我想你還得需要經歷、厚重的文學基礎來為你的配音加分。”
吳俊全還建議年輕的配音演員, “現代社會的科技越來越發達了,我們不知道未來的配音藝術會如何發展,但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提高自己的配音能力及文化底蘊。”
講座最后,吳俊全現場配音。當熟悉的《三國演義》旁白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諸笑談中”響起,觀眾仿佛又被拉回到那個三國鼎立的時代。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