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縣,又稱嵊泗列島,地處中國18000余公里海岸線中心點,史稱“中國海山盡處”之“海外仙山”。她扼長江、錢塘江入東海交匯之咽喉,毗鄰上海,是滬杭甬及長江流域地區的門戶,全縣海域面積8735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88.7平方公里,共有357個島嶼,其中住人島嶼28個,全縣轄三鎮四鄉,總人口7.94萬人。境內水深港闊、海產豐饒、風光秀麗,是全國十大重點漁業縣和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10年嵊泗縣實現漁業總產量30.1萬噸,全縣海水養殖面積為26800畝,產量7.96萬噸,港口貨物吞吐量達8018萬噸,占舟山港貨物吞吐量的36.3%。2010年共接待游客188.3萬人次。
嵊泗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這里舟楫飛舞,已是人魚交歡的海上熱土和海洋發祥地之一。據古籍記載,唐朝鑒真和尚六渡扶桑,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明末鄭成功征發臺灣島等都途經嵊泗。
改革開放為嵊泗列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依托海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嵊泗昂首跨入了現代化發展的道路,續寫著歷史的輝煌。
深水岸線和區位優勢,是上天賦予嵊泗的恩賜。嵊泗港口開發正日益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矚目的焦點,目前已形成洋山港區、泗礁港區和綠華港區。嵊泗正以其港口的優勢融入到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融入到長三角的一體化之中,融入到長江黃金水道的無縫對接之中。
碧海奇礁、金沙漁火,嵊泗素有“海外仙山”和“南方北戴河”之稱,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列島風景名勝區,有著濃郁漁鄉風情和厚重海洋文化底蘊,是理想的旅游度假休閑和海上運動場所。隨著各風景區的開發建設,海島旅游特色更加鮮明,2007年被評為“浙江省最值得去的50個景點”之一。
嵊泗處于舟山漁場中心,水產資源豐富,盛產魚、蝦、蟹、貝、藻等500多種,是全國十大漁業縣和浙江省重要的鮮活水產品出口基地,并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貽貝養殖基地和高科技深水網箱養殖示范園區,傳統漁業正跨步向生態高效漁業轉型。
城鄉統籌,科學規劃,嵊泗城市建設快速發展,海島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縣城建成區面積從改革開放前0.5平方公里擴大到2.28平方公里,先后建成了望海廣場、雙擁公園、圍墾新區內“四縱三橫”道路以及城區美化、亮化等建設工程。一條展現從歷史到未來的城市東西主軸線——東海路,連接著老城與新區,貫穿沙河路、海濱路、景海璐、興海路、望海路,穿過中心漁港至規劃中的圍墾面積117公頃的金平居住新區和文化體育中心,塑內河港灣,形成復合型的“菜園—金平”主中心,展現著歷史的厚重和未來的輝煌,引領著嵊泗人民從今天走向明天;舊城道路——沙河路得到全面改造,建成長990米的商業步行街;一條南北走向的興海路位于圍墾新區,是城市的主干線,貫穿著東方之珠苑等一批新穎住宅小區及海洋文化中心。海上交通實現高速化;縣中心農貿市場、嵊泗中學、豐華國際大酒店等一批公共建筑相繼建成;海水淡化走在全省前列,園林綠化事業蓬勃發展,城市生態環境面貌煥然一新,2007年被國家環保局“授予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稱號。
作為舟山市產業整體布局“一體兩翼”中的北翼,嵊泗擔負著舟山北部發展翼“南連本島、北通上海”的重要角色。在加快建設“東海明珠?中國第一島城”的進程中,優化海洋經濟布局,形成以菜園縣城為中心,嵊山、洋山兩鎮為東、西部中心鎮的發展格局。在“西港、中居、東漁”的基礎上發展港、景、漁。全縣北接上海,實現港城互動、“居、旅”拓展;南接舟山,打造現代漁業與休閑度假之地。
作為全國唯一的海洋列島型國家風景名勝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條件,獨具海島風情,隨著南長途、徐公島和基湖旅游開發項目的相繼開工,嵊泗即將成為長三角著名的海島休閑度假基地。
馬關圍墾工程的啟動,將形成約2.4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主要發展臨港工業,解決港口產業、工業倉儲、旅游休閑度假區的建設用地需要。
嵊泗新漁港選定金平大毛峰海域為最佳建港地址,嵊泗中心漁港擴建項目建設標準為百年一遇。防波堤總長3455米,形成港池面積4.35平方公里,有效避風面積3.1平方公里,能容納3000余艘漁船停泊避風,比現有的中心漁港港域面積擴大一倍多,漁港建成后能保證本地漁船全部就近安全避臺風之需,同時也能兼顧外地漁船在嵊泗避風和錨泊。
勤勞誠樸、自強不息、同舟共濟、勇立潮頭……
嵊泗人民在開發海洋,發展海洋經濟、建設美好家園的漫漫征途中,必將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譜寫一頁又一頁歷史新篇章,繪就一幅又一幅雄偉壯麗畫卷。
免責聲明: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客服
立即下單